立足绿色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禀赋,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铝、硅光伏、文旅等资源经济风生水起;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开发区能级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强磁场”效应加速释放;以口岸为流量入口,“经济通道”加快转变为“通道经济”,边境贸易日益活跃,口岸经济成为对外开放新增长极。
一体推进“三大经济”,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刻分析云南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云南以“三大经济”为重要抓手,以改革为“关键一招”,加快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三大经济”立形渐稳、相连成势,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全省“一盘棋”
让丰富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从绿色能源到生物资源,从高原特色农业到文旅康养,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就了云南,更成为云南加快发展、后来居上的最大本钱。打好资源这张牌,过去粗放式的利用方式难以为继,唯有不断地改革创新补短板、扬优势、挖潜力,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我省坚持资源管理“一盘棋”,出台发展壮大资源经济的指导意见,加强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推动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资源经济发展体系。
聚焦能源、矿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物等优势资源,加强高效开发和集约利用,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加大科技创新,在资源开发、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强应用推广,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化国内外资源、产业合作,优化升级资源经济产业链,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我省绿色能源优势,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全年省内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超过七成;面对复杂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制定实施电力能源保供、电煤保供等一系列措施,牢牢守住不拉闸限电底线;能源投资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省工业投资增长的第一动力;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步伐加快,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云南工业“新三样”增长势头强劲。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1+10+3”重点产业,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花卉、中药材等育种创新水平全国领先,有机农产品获证数居全国第2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
实施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快旅游产品、业态、模式创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全省旅游从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领旅游发展新时尚。
健全政策体系
园区经济主引擎作用凸显
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我省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大力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持续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赋权指导目录和主导产业指引,推动重点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园区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开发区能级和水平。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印发《云南省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2023—2025年)》,同时配套《云南省开发区主导产业指引》《云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制定发展目标,提出专项行动任务,推动开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批“链主”企业在云南各大园区落地生根,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深度融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园区以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203万吨绿色铝项目为依托,实现铝水100%就地转化和铝材就地精深加工;在曲靖市,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聚焦链主企业,打通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绿色铝等产业发展迅猛。
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大幅提升。2023年,我省安排省预算内投资约15亿元、申报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约260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开发区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推动83宗工业项目“标准地”落地开发区,“标准地”出让面积占全省开发区工业用地实际出让面积的比重接近30%。
实施园区“管运分离”改革,探索党委领导、政府引导下的“管委会+企业”运营模式,80%以上的开发区制定并公布权责清单,全省聘任制公务员设置岗位中开发区占比接近70%;出台全省开发区和滇中新区赋权指导目录,省级委托、下放74项行政职权;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7个高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17家、占全省的比重接近50%。
改革成果落地见效,我省园区经济主引擎作用逐步凸显。2023年,全省89个开发区共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4647.7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76.5%;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工业投资增长34.9%。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全省20个开放型园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左右。
推动提质扩能
口岸经济加速对外开放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我省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制,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细化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口岸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的重要作用,努力将“经济通道”转变为“通道经济”,口岸经济加快发展。
今年5月8日,《昆明市重点“飞地园区”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将昆明托管的边境口岸磨憨所在地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协作的重要产业园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作为重点“飞地园区”,加快构建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作机制。这是继2022年5月,昆明托管600多公里外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后,两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思路统筹联动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以中老铁路为突破点,我省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和市场主体培育四大行动,中老铁路运营和沿线综合开发机制不断完善,通道与沿线区域经济、产业、贸易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
将口岸建设作为支撑更高水平开放、牵引经济转型发展的流量入口,一系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发展蓝图出炉并提速实施,磨憨、瑞丽、河口国际口岸城市配套服务能力进一步改善,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优化边民互市监管流程,推动“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在中老、中越、中缅重点口岸全覆盖,助力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
自贸试验区改革不断深化,15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393项制度创新成果,80项属全国首创。
完善沿边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构建“2+3+N”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内,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投产达效;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内,“东部技术、红河面料、越南服装”“一企两国两厂”生产正酣……以口岸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一批沿边开发开放新模式在创新探索中逐渐成形。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将以更加有力的改革举措挺进深水区,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与决心开路破局,推动“三大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与动力。
云南网记者 段毅 段晓瑞
短评
用好“关键招” 激活“新动能”
段毅
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我省把壮大“三大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并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证,这是我省深化省情认识,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三大经济”的发展立形渐稳、相连成势,正成为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我省产业基础还不牢固,产业链发展还存在短板和不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持续推动“三大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仍然显得十分必要。
要充分发挥我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势利导,一体推进“三大经济”,要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口岸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要把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培育的聚集区。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动员资源、配置资源到具有比较优势且生产力水平高的先进产业中来,提升标准、完善规则,培育创新驱动力,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提高产品品质,不断推动优势产业强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要用好改革“关键招”,发挥好“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作用,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让产业转型升级跑出加速度,更好地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