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读书征文作品二等奖】十二个故事串起的“中国智慧”——读《中国十二时辰》有感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3日 19:29:00  来源: 云南网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普洱市税务局 字艳玲

  《中国十二时辰》作者是记者、文艺评论家、《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书中,她以脱贫攻坚为主线,访遍书中写到的12个地方,通过深入的采访将几年来脱贫事业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浓缩在一天的12个片段中,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呈现出12个城市下辖乡村的脱贫故事,描绘了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追寻小康生活的朴素梦想,书写了一个个故事串起来的中国智慧,是一部可读性和时代意义兼具的优秀作品。

  读这本书之前,我所了解的脱贫故事仅浓缩于一个个庞大的数字中,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书写了最成功的中国故事,还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通过《中国十二时辰》,我才明白在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背后,有着从“藤梯”到“钢梯”到“楼梯”的跨越,站着一群从奴隶社会一步迈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也折射出伟大的时代对大凉山孩子们的深情牵挂,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革命老区西海固彻底摘掉了“苦瘠甲天下”的穷帽子。这样的奇迹,天地不言,山水为证。

  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突然感悟,自己的身边其实也有着许多这样的山乡巨变,记得小学放寒暑假时,我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那时候没有从乡镇直通到村里的路,来回往返的五公里只能靠腿,每次都是爸爸骑摩托车把我和奶奶送到离村里最近的路口,我们再走回村里。这一路,从天空明亮走到暮色黄昏,我们要经过一条小河,翻上一座山,最后沿着一条小路到山脚,才能回到奶奶家。记忆中的那条小路只够一个人通过,我每次都被陡峭的山坡吓得不敢前行,只敢拽着路边的树枝慢慢往下挪,有一次被黄泡树的刺扎到,眼泪顺着蜿蜒的山路流到了山脚。在我上大学那年,一条盘山公路终于通到了奶奶家,低矮的土坯房也全都变成了红砖白墙的二层小洋房,我的叔叔也在村里开起了“超市”,在国家好政策的帮扶下,他手工制作的茶远销全国各地,得到不少好评。看着我记忆中这个温暖的、陪伴我整个童年时光的小村庄变得越来越好,看着我的亲人和这里的村民们致富路越走越宽,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舫老师想要记录这些故事的用意,通过那条并不宽敞的硬板路,村里的茶叶、核桃、花椒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鼓鼓的腰包、更好的教育、美好的日子也正通过那条路向村民们奔来。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突突突,突突突”......远方的河谷中传来微耕机的声音,那是村民在蔬菜基地里耕地,成熟的青稞翻落在黑褐色的土地上,散发着新鲜的草木和泥土的香气。“突突突”的发动机声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雕刻声,构成了壤塘晚秋的奏鸣曲。“我喜欢微耕机‘突突突’的声音,也喜欢‘叮叮当当’的声音,感觉前面有数不清的牦牛和骏马在奔跑,有数不清的幸福日子在前面等待着我。”墨吉遥望着远方,开心地说。

  “民亦劳至,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八个字出自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诗经》,诗歌中吟唱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小康梦,而今天,“小康”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从书中所描绘的这些平凡镜头中我不仅看到了中国人民“汔可小康”的朴素追求,更看到他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令人赞叹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崔庆波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