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红河州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5%增加到2021年的57.8%、10年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2.86万亩……”记者从“红河这十年”新闻发布会生态文明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发布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红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启园鸟瞰图 胡艳辉 摄
10年来,红河州千方百计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进“绿色生态靓州”建设。建成自然保护地41个,建立石屏青绵羊、弥勒红骨山羊、大围山微型鸡保种方案,保护区被命名为云南省第一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组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已收集并提交资源485份,全州生态系统的联通性、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倭蜂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仅分布于滇东南
红河州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不断扩大。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异龙湖流域、废弃矿山等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凝心聚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开远南洞公园 胡艳辉 摄
10年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056.86万亩、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和提质增效87.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35.33平方公里。打造出一批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弥勒甸溪河、开远南洞河、屏边牧羊河等一大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成为全州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示范和标杆。全社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节约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成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示范工程11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0多万亩,为全州现代农业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
大围山屏边大尖山雷达站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景观 杨保纲摄
10年来,红河州打出森林资源管护“组合拳”,以林长制工作机制为基础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全链条责任体系,构筑红河绿色发展的“基本盘”。持续开展“森林督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州累计办理涉林案件10989件,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902.8万元,启动实施航空护林基地和红河数字林草建设项目,创造了29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的优异成绩。
全力以赴推动动植物物种质保护利用,红河州“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路径成效显著。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石屏龙朋龙韵养生谷、弥勒可邑森林康养小镇等为代表的森林康养项目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申报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14家,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265家,州林草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70.3亿元到2021年333.18亿元,成功注册“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推出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一系列产品。
“一山一湖一湿地”凤凰生态公园 陶家淇 摄
10年来,红河州一座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通过深入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各县市城市规划区内建成15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哈尼梯田小镇、建水紫陶小镇、弥勒可邑小镇、开远知花小镇等特色小镇已成为红河州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张名片,“湖城一体、湖城共融”“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山在城中、人在景中”等美丽生活图景成为现实,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云南网记者 刘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