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云岭职工 >> 时代风采杂志电子版 >> 12月 >> 正文
小凉山铺就脱贫“天路” 摘帽前路可期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3日 09:03:58  来源: 云南网-丽江日报
分享至:

  小凉山腹地,金沙江岸,自古行路难。

  云南省宁蒗县金棉乡龙通村是“直过民族”傈僳族聚居区,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当地群众世代困居山中,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蒗县找准致贫痛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帮助龙通村铺就脱贫“天路”,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龙通村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阔,少数民族群众战贫斗困的勇气和决心更加坚定,小凉山脱贫攻坚正迎来胜利的曙光……

  战天斗地,深山绝壁凿出一条天路

  “睁眼就是山,天空就像簸箕那么大,真的想出去。”匍匐生长在金沙江岸,峡谷山民几乎与世隔绝。“老鹰飞过掉眼泪,猴子过岩拄拐杖”,当地自古流传的说法足见环境之艰险。这是宁蒗县龙通村,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全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那时候实在是穷。”今年69岁的和作义说起30年前的龙通村仍记忆犹新。“别说把东西拿出去卖了,我们自己种的都不够吃。”

  20世纪80年代以前,山里没有路,乡亲们若想到乡里获取粮食、茶叶、食盐等生活资料,就得走羊肠小道,翻越4000多米的高山,来回十几天,肩扛背驮,苦不堪言。也有些耐不住路远的村民,为缩短行程,他们徒手在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陡坡峭壁中攀岩,一不小心就会跌进金沙江。

  行路之难把闭塞的村寨困在了大山深处。当城镇里正红红火火搭建瓦房的时候,龙通村家家户户还是茅草屋和杈杈房。乡亲们走不出去,只能守着深山,望着金沙江叹息。

  最苦的还是上学的孩子。村里孩子要想读书,就要翻山越岭,走一天才能到乡里的学校。行路之苦,上学之难,让很多求知若渴的山里娃望而却步,因此全村小孩几乎只读到三四年级就全部辍学。

  1984年,龙通村180多户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向高山峡谷宣战!他们要用手中的锄头、十字镐、铁棍从悬崖峭壁间狠狠地凿出一条路来。“真是熬不住了,大伙儿都想有条路,出去看一看。”

  “太艰难了!”和作义对凿石掘路的过程历历在目。“当时哪有什么专业设备,我们就是用双手,生挖出一条通天路。”

  当时,政府给了一些爆破炸药,乡里统筹组织,村民们积极响应配合。和作义回忆道,修路的时候每家出一个劳动力,由于还要照顾田地,农忙时候修路只能搁置,每年修路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

  “背上小背篓,把工具和干粮放进去,我们就上山了。”和作义说,山里人勤劳肯干,天不亮就开工,饿了就吃点自己带的玉米糊,稍事休整又继续挖。到了晚上,大家就一起住在岩洞里,没有岩洞就只能露天而睡,晚上还可能会遭遇毒蛇。

  龙通村的开山之路并不顺利。石头太坚硬,人力不够,经验也不足,尽管乡亲们雄心勃勃,第一年只挖了800米。

  但他们没有放弃,凭借着干农活用的简易工具,一锤锤地敲,一点点地凿。直到1990年,从龙通村通往金棉乡政府所在地的驿道终于凿通了,全长22公里,宽度为1米。一条由原始通往现代之路从此打开。通路的当天,和作义和村民们面向大山,长跪不起。

  一步跨千年!有了驿道后,村民可以用马把回销粮、救济粮运回村里,住房从杈杈房、木楞房、茅草房变为了石棉瓦房,小孩们也终于可以走出大山去读书。

  告别“行路难”,车轮子取代马蹄子

  20年过去了,龙通村的这条驿道满足了村民走出去的需求,然而由于驿道狭窄,晴通雨阻,“两马相交错不开”,村子发展依然迟滞缓慢。并且随着2005年丽江市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龙通村一部分驿道被江水淹没。

  直到2011年,龙通村驿道迎来了一次新生。当时,随着国家“村村通”工程以及丽江市金安桥水电站库周交通恢复项目实施,金安桥水电站业主公司投资1200万元,对龙通村驿道进行了修整,拓宽至3.5米。人们把这条路称为“金龙路”。龙通村朝着开放又迈近了一步。

  “路刚拓宽的时候,起初路上跑的多是马车。”和作义告诉记者,比起人背马驮,马车上路对村民来说已经是向现代化生活的一步大跨越了。“四个轮子的车比四条腿的马好用多了,方便!省力!”回想起自家刚用上马车时的情景,和作义心绪如潮。

  龙通村的猪、牛、羊和核桃、鸡 菌等农作物也被装上马车,沿着金龙路运往外面的世界。“当时整个村子卖核桃和鸡 菌的收入一年能有六七十万元。”金棉乡驻龙通村扶贫干部和玉文说,好多村民第一次尝到了种地能卖钱的甜头。

  随着龙通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金龙路上的马车先是逐渐被拖拉机取代,之后拖拉机又被微型车取代。路上的车来车往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还让很多村民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房屋,日子一天比一天更红火。

  和玉文说,金龙路让龙通村彻底告别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安保基本靠狗”的日子。

  前路可期,以开路精神决胜脱贫

  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龙通村又迎来了新机遇。

  2016年4月,扶贫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落地,工程队进驻龙通村,把金龙路拓宽到了4.5米,并于2017年8月全部完成硬化。

  现在从龙通村开车到金棉乡政府所在地只需40多分钟,村里已经有了20辆小轿车,再也没有孩子辍学,很多家庭都盖起了砖房。除了道路畅通,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里重点发展青椒、软籽石榴、青花梨、烤烟、野山椒等产业。

  “这跟做梦一样,想都不敢想,路通了,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战胜贫困的信心更加坚定。

  2014年到2018年,龙通村建档立卡户从201户707人减少到93户310人,贫困发生率从61.18%降至26.8%。

  宁蒗县驻龙通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段顺磷说,今年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提高村组公路质量,解决个别村组通信网络差的状况。还要大力发展青椒、芒果、香蕉等种植业,提升黑山羊、黄牛、猪、驴等养殖业,同时加快推进劳动力输出。

  龙通村铺就脱贫“天路”的故事只是宁蒗县战贫斗困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8年底,宁蒗县已硬化村组道路1389.5公里,新(改扩)建乡村公路403公里,全县所有“直过民族”聚居区都实现道路畅通,群众“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敢想敢干,誓把天堑变通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说,凭着开战就是决战、决战务必决胜的干劲,今天的宁蒗,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

  宁蒗县有彝、汉、普米、傈僳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约83%。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有82个贫困村,未脱贫人口6795户28447人,九成以上是少数民族。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共同帮扶宁范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各部门共184个单位6822人挂钩帮扶宁蒗县所有贫困户。

  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等政策和项目都精准聚焦“脱贫摘帽”。以易地搬迁为例,目前全县已有1282户5476人进城安置,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众。

  在宁范县城郊的小康家园,土红色的楼房整齐划一,542 户贫困户已经入住。

  2014年至2018年,宁蒗县累计减贫51133人,贫困发生率从34.5%下降到12.33%。

  “宁蒗县一定能在2020年脱贫摘帽。”这是当地干部群众共同的誓言。(字强 褚怡 王海霞)

  由《时代风采》杂志授权刊发,不得转载。如需转发请联系《时代风采》杂志编辑部0871-64143875

责任编辑:孙寅翔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