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一步跨千年 云南独龙族奋进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8日 07:16:57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原标题:一步跨千年 奋进奔小康 

  又是一年春好处,独龙峡谷涛声急。

  山间密林,沟涧河谷,一个个项目工地,一片片草果地中,一垄垄田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脱贫只是第一步,美好的日子在后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畔的乡亲们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钻林地,进田间,斗志昂扬,再掀生产发展新热潮。

  之前被称为“俅人”“俅扒”,新中国成立后才有自己的名字“独龙族”,从与世隔绝、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实现了整族脱贫,书写了中国扶贫斗争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高黎贡山高,独龙江水长,党的恩情比山高来比水长。”今天,独龙族群众用独龙语唱着《感恩歌》,牢记总书记嘱托,辛勤劳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秘境”之地,往事悠悠

  独龙江,祖国西南边陲“秘境”。美到让人窒息,也苦到让人流泪。

  “行路靠砍刀开路、攀藤附葛而行,过江靠溜索、竹筏。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冬天还光脚四处找吃的。新中国成立前,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冬季,隔壁邻居茅草房早晨不冒烟火,大家就赶紧进屋查看。不是病了,就是饿了起不来了。”在翠竹为栏、鲜花绕屋的孔当村肯迪小组,现年72岁的独龙江乡原乡长肯国清喝一口清茶,向记者诉说着独龙江忧伤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帮我们办学校,开荒种地,修人马驿道,运粮进山,吃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再也没有饿死人了。”肯国清说。

  “土锅、雨布、砍刀、背篓,一样也不能少。来回11天,雪地里埋锅做饭,晚上住树下、栖洞穴。”龙元村党总支书记江建华回忆起年轻时去贡山县城背粮的情景,感慨万千。“背着60斤包谷,一天爬一座山。过溜索时特别害怕,担心掉下去回不了家。”江建华说,这行路难只是其一,封闭恶劣的环境,还带来了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

  “现在的好日子,老辈人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共产党好啊!习近平总书记伟大!”肯国清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后,竖起了大拇指。这位亲眼见证了独龙江历史性沧桑巨变的老人,发自肺腑感谢共产党的恩情,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

  每当有客人来访,迪政当村独龙族文面女李文仕都会带他们到自己刻意保留的木板房看看。“以前的生活比苦荞还苦,现在日子比蜂蜜还甜。”我要让子孙后代记住,是共产党让我们搬进新房,过上好日子。

  20世纪90年代,独龙江乡年人均收入只有916元,处于整乡整族深度贫困状态。雪山冰冷,沟壑阻隔,外面世界的“叩门声”,独龙族群众仍然听不到。村民生活除了救济粮,还得上山挖野菜、下河捞鱼才能维持。大雪封山,一瓶啤酒卖到10元。吃上一顿有盐巴的肉,仍然是大多数独龙族群众奢侈的梦想。

  “什么都缺。买点盐巴要到乡上,也要走3天。”李文仕说。

  重立“天梯”,摆脱千年贫困

  党中央一直牵挂着独龙江的再跨越。

  1999年,国家投资1亿多元,修通了独龙江简易公路。尽管每年仍然有半年雪封山,但是千年宁静的独龙江,已经叩响了山外世界的大门。

  2010年,云南省对独龙江乡独龙族启动“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开启了云南历史上首个以民族为单位的整体扶贫伟大壮举。独龙江迈出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有力步伐。

  巨变始于党的十八大之后。

  2014年,在高黎贡山隧道贯通前夕,即将告别半年雪封山之苦的贡山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情况,重点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的喜讯。收到来信后,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批示。

  习近平指出:“获悉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十分高兴,谨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独龙族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我一直惦念着你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希望你们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帮助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战各种困难,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独龙江远古传说中,独龙族有一把天梯。后来老鼠与人类争食,老鼠将天梯啃断,独龙族跌进了贫困的深渊。而今,独龙族群众说:是共产党将这个天梯立起来了!

  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独龙江第一次有了整年通畅的出山大动脉;第一次有了纵贯南北、覆盖全乡的电力、通信网络;第一次有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网点……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并亲切会见贡山县少数民族代表时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独龙族干部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脱贫、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素质提高、社会事业等精准扶贫快马加鞭。

  千年贫困,一甩身后。昔日简陋的茅草房、木板房、篾笆房被水电入户、卫生整洁、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以前“破、旧、脏、乱”的独龙族村寨不见了,一座座村容整洁、产业繁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新村拔地而起;草果、重楼、独龙蜂、独龙牛、独龙鸡、羊肚菌等特色种养产业遍地开花。以往只会种包谷、洋芋的独龙族群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赚钱产业。

  第一批农产品经纪人、厨师、司机、快递小哥、保洁员……在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开发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独龙族就这样赶上了新时代。

  “以前,种什么,吃什么。现在,想吃什么买什么,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李文仕78岁了,还编织独龙毯赚钱。女儿种重楼,女婿跑运输,日子忙碌而快乐。

  江建华种了4年的重楼开花结果,今年仅一垄地,就卖了5000元。两个儿子出外务工学技能,几年打拼,圆了买车梦。“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新变化。”

  蜿蜒奔流的独龙江,不断述说着独龙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的动人故事。

  2018年底,独龙江乡农民人均收入达6122元,仅草果一项,年产值就达743万元,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这是对‘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掉队’庄严承诺最生动的回答。”一生为独龙族脱贫呕心沥血的“老县长”高德荣说。

  独龙人民心向党,同心奋进奔小康

  “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亲们的回信,再一次激发了独龙族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热情。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吹响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役的新号角。

  春雨绵绵,高德荣和乡亲们冒雨抢收羊肚菌。

  “教育、产业、素质是独龙族防止返贫,实现长远致富发展的三个核心。”高德荣连续多日赶赴6个村委会,入林地,进田间,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与群众一起商量今后致富产业发展大计。

  巴坡村委会主任王世荣忙着带领群众维修山间草果生产道路,修建草果烘干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独龙江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独龙江乡的宝贵资源,生态旅游业,独龙江大有可为。”孔当村致富带头人和晓永,拆旧房盖新屋,为独龙江开发旅游业所需的农家乐、特色客栈做准备。

  23岁的迪政当村委会主任木春龙和村民自发开展羊肚菌技能学习。“去年,草果价格波动大,给我们敲了警钟。只靠一个产业,群众增收无保障。今年,我们要争取多种50亩羊肚菌。”

  “他们观念新,善学习,行动快。是新时代独龙江的追梦人。”高德荣欣慰地说,独龙江最喜人的变化是传统生产方式正在被打破,群众思想观念在改变。“清理内务、环境美化、素质提升已成为常态。学技能、学网络买卖、办农家乐、科学种植、养殖的越来越多了。”

  口袋鼓了,日子好了,独龙族人民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想得更长远。唱着歌儿,砥砺前行,奔向新希望!

  “老乡长,县里来传授草果提质增效技术,一起去。”

  “好咧,好咧,马上走!”

  背上背篓,拿起小砍刀,肯国清疾步上山。身后,是一群脚步铿锵有力的独龙族小伙子。(记者 李寿华)

责任编辑:罗宇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