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贡山独龙江乡把扶志和技能培育放在首位—— 路畅人勤产业兴 增收致富日子红
时值寒冬,独龙江峡谷深处的龙元村,碧水环绕,青山滴翠。
身着蓝色西装外衣的和晓永,拿上记事本,开着新买的“长安”车,前往县城买装修材料。他要在春节前把自己的龙仲春花农家乐重新打扮一下。
“现在到县城也就2个多小时的路程;以前翻山越岭六七天才到得了。”和晓永说。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曾是云南省扶贫工作的一块“硬骨头”。千百年来,独龙江群众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的是简陋破旧的茅草屋,过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狩猎捕鱼、刀耕火种。2008年,全乡人均纯收入只有805元。
1999年,简易的独龙江公路通车,外地物资和帮扶人员得以进入独龙江峡谷。水电站、新学校、新医院和手机信号基站等基础设施一步步得到完善和提升,草果、花椒、核桃等绿色产业渐渐遍布山坡。
39岁的和晓永记得,公路通车后,买东西相对方便了,但家里经济依然窘困,吃一顿撒上盐巴的肉仍然是他心里最大的愿望。
更大的改变始于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打开了独龙江乡冬季的门户。大道畅通,独龙江乡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乡6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通车、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安全饮水、通4G网络。4171名独龙族群众从漏风漏雨的茅草房搬到宽敞舒适的安居房。
初中毕业、在外打工多年的和晓永从中看到了希望。他回到龙元村,种草果、养蜜蜂,开了龙仲春花农家乐,辛勤劳作15年,成了乡里闻名的致富能手。
“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现在我可能还在为一年能吃上几顿肉而发愁。相信党,感谢党。”和晓永说,除了农家乐,60亩草果、3亩重楼和20箱独龙蜂蜜,家里年收入有七八万元。上个月他家买了车子,存款单上还有6万元,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独龙族群众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改变。66086亩草果、1640亩重楼、8700亩花椒、8000亩核桃、4625箱独龙蜂蜜,鼓足了独龙族群众的腰包。2018年,独龙江乡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率先实现整乡整族脱贫摘帽,曾经穷困边远的独龙江乡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沧桑巨变。
“杨书记,乡里是不是让我们学种重楼、养蜂,还要学旅游接待?”“多学一门手艺,多培育几个产业,就不怕没钱赚。”迪正当村10多个村民围着来村里调研产业技能培训的贡山县委副书记、独龙江乡党委书记杨秀兴,问长问短。
“世上没有常开不败的花。仅靠种植草果,难以保障长远致富。只有转变观念,技艺在身,才会致富有底。”杨秀兴说,奔小康的路上,乡党委、乡政府把独龙族群众的扶志和技能培育放在第一位,着力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素质上下功夫,让独龙族群众彻底改变“等靠要”思想,苦干不苦熬,走特色种植养殖、旅游接待、农产品深加工等多种产业发展的路子,实现新跨越。
“独龙江乡每天都在变,四星级酒店建起来了,独龙族群众思想观念上的‘五星级酒店’更要建起来。思想脱贫了,幸福就不远了。”杨秀兴说。
傍晚,从县城回来,和晓永赶到新成立的晓永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鸡场,给鸡苗打预防针。合作社有5户成员,前期投养了200只独龙鸡。今年,他的计划是增加独龙牛、独龙猪、独龙蜂蜜等特色产品,慢慢扩展到白芨、蔬菜瓜果种植,吸引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社,共同致富奔小康。
“勤快才有好日子。”和晓永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开放给独龙江带来了大变化、大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上,独龙族人民更要奋力前行,用汗水和智慧,过上小康幸福生活。(记者 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