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原教室
青年学子开展寻访西南联大足迹主题活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顾秉林院士在西南联大讲坛开讲
令人欣慰的是,西南联大精神80年来不曾丢失。它在延续、在传承、在发扬光大!
2017年1月2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总理一席话,阐明了西南联大的精神实质。
80年前,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在民族危难之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背负着民族文化教育的希望,筚路蓝缕,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滇8年,广大师生以“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高尚情怀,勠力同心、共济时艰,结茅立舍、传薪播火,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更有八百学兵投笔从戎,抗战救国,舍命疆场。全校八千学子从苦难中走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他们与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富强随影随行。从西南联大走出的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2位院士以及一大批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赤心报国 责任担当
“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终始”,其建校动因、办学理想及办学实践,均体现了联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爱国精神。联大师生几经动荡,两次迁徙,分三路西迁昆明,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长征”。著名学者闻一多拿着几本书,带着孩子加入了“长征”队伍。当时,日本人公开承诺:留下来教学,可以有保姆、有厨师、有车夫、有文书。但闻先生一声“呸”后便拂袖而去。赵忠尧教授为把50毫克镭带到昆明,装成难民,把装镭的铅筒贴身紧抱在怀里,坐火车时,数天数夜不敢合眼。抵达昆明时,胸膛已烙上两道血印,但赵忠尧教授却为此雀跃不已,因为他保全了中国高能物理的全部家当。
为支持抗战,大批联大学生投笔从戎,从军者达834人。作战牺牲的外文系诗人缪弘在《血的灌溉》一诗里说:“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从“知识报国”到“投笔从戎”,联大师生在爱国民主运动中成为中坚堡垒。1945年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西南联大学生为主体,在昆明爆发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 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和“一二·九”运动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