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堕情者醉其芳馨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0日 09:23:34  来源:
分享至:

堕情者醉其芳馨
———《“心上”的日子:关于西和乞巧的情感人类学》简介
宋红娟

    一、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情感人类学方面的民族志,尝试将西方情感人类学理论运用到中国的经验研究中,借此反思西方人类学对中国人情感生活的表述,并重新考量西方情感人类学中的“集体情感” “定向性情感” 等概念。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对地方性概念“心上”和“狂耍”,进一步提出“非定向性情感” 概念,借之与“集体情感”“定向性情感” 展开对话,并尝试以此反思涂尔干传统下的人类学情感研究路径。
    本书的民族志考察对象为甘肃省西和县的乞巧民俗,作者严格遵从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西和县完成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作为一年中特殊时段下集体仪式活动的乞巧,它本身包含着两个相对相生的范畴:一方面它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宗教仪式活动,同时又包含着具有狂欢气质的“唱巧”。前者是对参与者社会身份的强调;后者则是对这一身份的消除和悬置,包含着这个社会中女性们的非定向性情感类型。本书所说的情感人类学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首先,它是指西方人类学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分支,即对情感的专门性研究(AnthropologyofEmotion);同时,它也包括人类学传统里对某一文化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比如美国的文化人格学派。因此,情感人类学可以理解为两条路径:其一是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情感,其二是从人的情感角度来做人类学研究。本书是采取后一种路径。
    本书借助情感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关注乞巧仪式参与者所宣泄的非定向性情感,最终来解读作为民间宗教仪式的乞巧;同时,试图通过对人们情感的关注来沟通仪式研究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沟壑。这牵引出了一度被民间宗教仪式研究所忽略的日常生活维度。全书的主体部分按照西和乞巧仪式过程依次展开,在关注鲜活的仪式参与者的前提下,西和乞巧仪式在展示出兼具祭神和娱乐双重性的同时,也展示出仪式参与者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的两种相辅相成又充满张力的情感类型,即“定向性情感”和在本书中发现和命名的“非定向性情感”,从中可以看到西和人如何通过仪式活动释放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类似乞巧的其他文化活动来关注自己的“心上”。
    本书在结论部分指出,“非定向性情感” 的提出是强调要将人作为整体来看待,这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同时,着重提出了“情感自觉” 的观点,认为人应该自觉地认识到内心的情感以及日常和非日常中的情感体验是自身生活以及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能够关心自己的情感状态并找到表达和宣泄的出口,只有这样,真正的社会主体才能够得以生成。
    二、主要创新
    1、在研究视角上,本书不同于民俗学和人类学中民间宗教仪式研究的传统视角,从情感人类学的角度将民俗意义上的乞巧视为当地女性情感表达的文化机
制,以此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乞巧仪式区分为神圣和凡俗两个部分,换言之,神圣与凡俗在西和乞巧仪式中是共存的。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人类学长期的田野调查,作者发现宗教仪式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仪式的文化形式,还要关注仪式的参与者。正是这些仪式的参与者(鲜活的个人),将日常生活的维度带入了神圣的乞巧仪式当中。
    2、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是建立在长达一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基础上,严格地遵照人类学田野训练的要求,调查者食宿在当地人家中,学习和使用他们的语言;这非常有助于研究的开展,既可以通过房东家的亲朋好友展开调查,又可以通过方言来较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地人行为背后的观念。
    3、在理论上,本书并没有遵照涂尔干所开创的宗教仪式范式,反而是根据大量的、有力的经验材料反思了涂尔干传统。具体而言,本书从情感的角度发现西和乞巧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神圣宗教仪式,其中还巧妙地融汇着大量的凡俗的内容,即仪式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世界,这有力地反思了涂尔干提出的圣俗二分观点。
    三、主要贡献
    1、本书对西和人“心上”“狂耍”这两个地方性概念的发现与提炼,有助于我们理解西和社会中的各类文艺生活,尤为重要的是,这两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组成了我们对于国内情感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地方性概念来理解当地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方法为情感人类学中国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2、在理论层面,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一个学术概念“非定向性情感”,该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费孝通和赫勒的“定向性情感”、涂尔干的“集体情感” 概念的继承和反思,以此来反思人类学情感研究中的新康德主义传统。
    3、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本书作为一本情感人类学方面的民族志,是国内情感人类学领域内的一次较早尝试;全书不仅介绍了当代西方情感人类学的研究现状,还能够以本土的经验来回应和反思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人情感问题的已有表述,是对国内这一领域的有效补充和增强。

作者简介
宋红娟,1983年生,籍贯江苏。2006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6—2012年于北京大学人类学硕博连读并获博士学位,2012—2014年于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4年至今,就职于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人类学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文人群体。

责任编辑:罗威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