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翁丁游览拍照。(人民网李发兴摄)
全寨行动保留茅草房
改革开放的红利在阿佤山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阿佤人民还在贫困线上艰难地生活着。
“想让我们的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1994年,高中毕业的李学文当上了代课老师,1996年当选为村长,但村寨如何发展,年仅22岁的他一筹莫展。
1996年,有电视台到寨子里拍专题片。有人建议李学文保护好寨子的原始村落风貌,时机成熟时可以发展旅游。
旅游?李学文听得一头雾水。虽然云南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发展旅游,但对于翁丁来说,群众还没有“旅游”的概念。
后来,到村寨的人果真多了起来。李学文也开始思考:“我们反正也找不到好的发展方向,何不试试看。”然而,李学文的这个想法并没有打动杨艾块和其他的村干部,而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什么是“旅游”,怎么做、谁来做,心里也没底。
发展旅游的想法,他不得不搁下。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云南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98年11月,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局顺势成立。“发展旅游势在必行,但因当时资金紧张,旅游部门只能动员翁丁老百姓先保护好家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局规划股股长施德华说。
听到要保护翁丁的消息,李学文激动不已,他也更加坚定了发展旅游的想法。
在这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实施,阿佤山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老百姓开始把漏风漏雨的茅草房顶改为石棉瓦。
要保护原始村落风貌,就必须保留茅草屋顶。李学文开始动员村民不要破坏传统建筑风貌。
“啥?这生活好了,还不让掀茅草?”当时,老百姓不理解也不支持李学文。其实,当时政府对翁丁还没有明确的规划。李学文也捏了一把汗,“一是担心县里最终不支持,二是担心火灾隐患。”
李学文一边了解外界信息,一边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保护好我们的原貌,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寨子,成了景点以后,我们的收入也就增加了。”接下来的几年,村寨里加盖石棉瓦的村民不多。
2005年,沧源县成立原生态民族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对翁丁进行保护管理,并于2006年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这一次,杨艾块也明白,“除了发展旅游,更要把翁丁的原貌和佤文化保留下来。”于是,他和李学文分头行动,动员全寨保留茅草屋。
一个多月的时间,大会开了七八次,小会开了不下二十次,大伙的思想慢慢转变。老党员李艾改在一次开大会时说,“只要为了寨子的发展,我们就跟着干。”这一举动给村民们带了头。
不过,还有村民疑虑:换回茅草房有没有补偿?漏雨怎么办?商讨过后,政府决定免费提供茅草片,每户还有一定的补偿,同时答应村民可以在石棉瓦上盖茅草片,寨子里一片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