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40年·改革印记”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
云南沧源: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6日 16:30:21  来源: 人民网-云南频道
分享至:

  [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腹地,有一个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落——翁丁佤寨。

  翁丁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全村近300户人家全为佤族。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共有41.6万人,沧源是佤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

  在党的领导下,佤族人民挣脱桎梏枷锁,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被称为“直过民族”。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反映的正是步入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佤族人民的欢快、喜悦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翁丁佤寨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始村落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阿佤人民不仅走上了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也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佤文化的靓丽窗口。

  走进翁丁,百年如故的寨门、悬挂于树的斑驳牛头、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佤王府、庄严神秘的寨桩,一一跃入眼帘,原始、古老的村落布局将翁丁衬托得格外宁静。

  这种宁静,带着民族的神秘,透着文化的自信。

  拉木鼓是佤族重要的民俗活动。(人民网李发兴摄)

  木鼓敲响沉寂的山寨

  “翁”为水,“丁”为接,意为连接之水。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1949年前,这里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依山而居,过着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带领佤族人民跨越多种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改变,他们治山治水,修筑水田,通过休养生息,阿佤山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传遍大江南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的正是当时佤族群众对新生活的喜悦。

  但,由于地处边疆,信息闭塞,土地贫瘠,改革开放之前的翁丁,生产条件依然落后。翁丁村老支书杨艾块回忆,那时候都是“计划”年代,搞农业效率低,收成也低,青黄不接几乎是常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阿佤山,“分田到户”的消息让沉寂已久的翁丁佤寨再次沸腾起来。“那一晚,尘封多年的木鼓再次被敲响,所有人在寨子里通宵打歌。”杨艾块说。

  木鼓敲响,群山震荡。伴着歌声劳作,佤族人民的干劲起来了。家家户户早出晚归,想着法子增产增量。谁家的粮食种得好、产量高,谁家就会在大会上得到表扬。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改革开放后,翁丁佤寨中断了近十年的各类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寨桩、寨门、牛头桩、木鼓房等佤族的象征又重新矗立在寨子里,成为今天展示佤文化的重要载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自然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