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玉溪:喜庆和谐的松元彝族刺绣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6日 12:04: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花、草、鸟等植被和动物,是松元彝族刺绣中使用的主要图案。观之,凸显喜庆和谐。

  松元位于澄江坝子东南的山区,距离澄江县城约40公里,居住着彝族、苗族和汉族。过去,这里交通闭塞、山高林密,但彝族群众却在这里创造了不少古老的民族文化,除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元太平花灯外,当地的彝族刺绣也颇具特色。

  彝族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刺绣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澄江松元以彝族居多,生活在这里的彝族妇女自古便擅长刺绣,刺绣是她们在农闲时的一种手工活计。

  松元彝族刺绣并没有人们所熟知的“传承人”这一称谓,但或者人人又都是“传承人”。其原因在于,松元彝族刺绣的延续靠的都是母传女的方式。也就是说,只要是母亲会刺绣,女儿基本都能掌握。在这样一代代的延续中,松元彝族刺绣传承到了今天。

  经过一路弯曲的山道,来到松元村委会时已是下午。和很多村落一样,当地的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做农活。据当地人说,这里的刺绣可追溯到清代。远古时候,彝族先民以穿着黑色的衣物为主,没有任何图案。当彝族先辈们掌握了刺绣这门技艺后,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植物和动物,以及自己民族的图腾等进行勾勒,用红、黄、蓝三色丝线,通过刺绣的方式呈现于所穿的衣物、头巾和手帕之上。在增加美观度的同时,进行了多种图案的融合,自创了针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地处山区的松元植被繁茂,栖息着很多动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成了彝族先民的创作源泉。这大山之中的花、草、山鸡、太阳等自然万物,成了他们进行刺绣时使用的主要图案。这样的刺绣,凸显出喜庆和谐的特点。

  生活在松元的彝族妇女自古便擅长刺绣

  杨梅今年36岁,她的刺绣技法源自母亲。那时,杨梅也就有10岁左右,尽管母亲认为小孩学刺绣会影响学习,但出于对刺绣的喜爱,年幼时的她在上学之余,经常利用外出放牛或空闲时间偷偷学习刺绣。鞋垫,成了她偷学刺绣时绣得最多的物品。经过5年左右的学习,15岁那年,母亲开始正式传授她刺绣技法。她说:“母亲教我刺绣时,基本是在农闲,或天阴下雨时,一般就是她在做,我在看。其实,学刺绣看着长辈做一下,也就自然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教授方式。不过绣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要绣的图案先用纸绘图后剪下来,粘在绣片上,再依照图案进行刺绣。那时,我也没有很投入地去做,只是平时有空做一下,母亲经常会对我的针法等作一些指导。而就针法来说,我们这里的彝族刺绣包含长针、短针、平针、扣针、十字针等,其他的我一下也叫不上来。我学刺绣的时间不长,基本上经过年把的时间就可以自己绣了,这是个边学边绣的活计。”杨梅笑道。

  朴实的杨梅面对记者显得有些不善言辞。不过,对于当地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她有这样的愿望:“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绣这些东西了,只有上点年纪的还会绣一些。我想把我现在所会的刺绣方法传给儿媳,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当地人学习它。”

  松元村委会虽然地处山区,但当地的彝族刺绣却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并举办了多期刺绣培训班,同时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在其传统针法上融入现代流行的刺绣针法。目前,整个村委会掌握刺绣技艺的已有200多人。

  记者顾世丹文/图(玉溪网)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