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城市的发展有别于内地,既要弥补历史落后的短板,又要赶追先进城市的脚步。但如何发展才能让一个城市更有持久性,能获得最大综合效益?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研细究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边疆城市财政收入低,但上马项目多,负债情况大,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加倍招商引资,或者说通过再上新项目,弥补旧项目。形成了债务越滚越多、摊子越铺越大的格局。城市的发展,在招商融资上项目的怪圈中循环,有点击鼓传花的意味。一旦融资停摆,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可能就此搁浅;有的边疆城市已经出现无钱发放工资的情况。
边疆城市到底怎样发展?当下众多城市采取的这种招商融资发展的路径是否唯一方法?的确值得探讨。且不说在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项目的建设需要重重关卡,单就城市的特色而言,边疆城市完全靠与内地城乡拼打项目优势,怕不是正途。一方面,项目的大量筹建首先会破坏边疆的自然生态,换句话说,会丢失掉边疆原有的优势,与内地同质化的比拼势必日复一日丢掉边疆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大量的项目让城市迅速扩张的同时,带来的是巨额债务,而这些债务,即使是在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宽松的情况下,也需要数年才能偿还,而愈演愈烈的招商论调会让一个城市造血机制丧失,内部循环机制的缺失会让一个城市失去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果众多边疆城市持类似发展的态度,应该说是不正常的一种状态。
如何让一个城市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做深入的思考,首要的是分清内力和外力的关系。边疆城市发展有历史欠账,要想一两年内,举一市之力追赶上内地城市,势必需要巨大的投资,应本着先重点后一般,先民生后腾飞,先规划后调整的原则发展城市。否则,靠跨越式发展的思维赶上内地几十年促成的城市规模,就如一个瘦人短期内靠吃大量食物变成胖子一样可悲。要么噎着,要么消化不良,要么会产生其他疾病。边疆城市建设的速度必须贴合自己的实际,才是正途。
客观而言,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对边疆有资金、人才和政策层面的多方支持。边疆城市发展要坚持招商引资与内部挖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才会使边疆城市发展步入正途。边疆城市发展有地域优势、边贸优势、特色文化、特定产品。更多的边疆城市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充分挖掘这些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拉来能使当地产品向品牌延伸的项目;充分借助现有的经济形态,在保障居民生活幸福度的同时,扩大税收范围,增大执法力度,让城市管理更加规范化;充分发挥已有企业的创新活力,营造城市经济造血细胞,靠深入挖潜、扶持既有企业来增大城市发展后劲。引进项目量力而行,负债适度而不过度,快速发展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提出跨越式发展的噱头、口号,以更加贴合实际的行动赢得民众支持,从而使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对边疆城市而言,地域特色永远是其手中的王牌,倘若因为过度的追赶超内地城市,连自己的特色,原有的自然资源(森林、河流等)也一并失去,到那时会带来更加严峻的恶性循环。不仅难以形成旅游生态体系,恐怕会危及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到那时,悔之晚矣。所以,边疆城市发展,应该坚持内部挖潜为主,催生自身活力;以招商引资为辅,激活或辅助自身优势因素,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正道。历史已经证明,城市的非理性发展,必然获得阶段性的报复,我们应该正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戴荣里 中国中铁建工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中组部、团中央第18批赴滇博士团成员,挂职云南德宏州瑞丽市委常委、瑞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