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昭通镇雄:乐利村的美丽嬗变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07:39: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绿意盎然,溪水潺潺,美丽乡村入画来。

  盛夏的乐利村,如诗如画。青山环绕间,3条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汇入村中圆形乐心湖。漫步干净整洁的村庄内,一排排红瓦、白墙、翘檐民居错落有致,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为民服务站、老年活动场所、小超市、电商服务等公共设施和服务网点一应俱全……

  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土墙瓦屋为主,泥泞烂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吹、污水满地流,群众收入少、抱怨多的贫困村。

  变“破窗”为风景

  “以前只能填饱肚子,住的是土瓦房,村里到处是泥巴路,哪个还讲究环境卫生哟。”村民的话语透着无奈。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雨河镇乐利村位于镇雄县北部,距县城62公里,全村有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有1320户5640人。2015年前,全村有336户贫困户,贫困人口就有1598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这里是革命老区,1934年2月、1935年2月,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镇雄雨河,毛泽东挥毫写下了“乌蒙磅礴走泥丸”壮丽诗句。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收入主要靠传统种植、养殖,收入渠道单一,贫困人口多,加之村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突出。一段时间以来,村民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村内事务漠不关心,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意排放,打架斗殴,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紧张等现象时常发生,形成典型的“破窗效应”。

  为改变这一状况,镇雄县及雨河镇从脱贫攻坚入手,从2015年开始,将乐利村作为脱贫攻坚示范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风貌改造、镇彝威三年行动计划等工作,由县委书记挂钩,围绕村庄有发展、有变化,群众有收入、有保障,环境有文明、有和谐,全县有样板、有标杆的“八有”目标,从基础设施、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多规合一”,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成立专业保洁队伍等,逐一补好“破窗”。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乐利村土墙瓦屋、泥泞烂路、垃圾满沟、污水四溢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红瓦、白墙、翘檐民居。记者在村中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篾笆围栏,园内栽种各种蔬菜、果树、玉米甚至花草,好一幅田园风光。

  乐利村的变化不仅仅在村容村貌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等措施,2016年全村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

  变“要我做”为“我来做”

  “现在还生我的气不?”“哪个生你的气哟,你们还不是为我们好,感激还来不及呢!”

  谈起两年前与时任雨河镇副书记邓云“吵架”的事来,40多岁的黄庆恋至今还不好意思。这位质朴、开朗的农家妇女说,当时家里穷,住的房子破破烂烂,下雨天出门都要穿水鞋,走路快的人泥浆都溅到后腰上,哪个还讲得起卫生哟,所以,当邓副书记批评她乱丢垃圾、乱倒脏水时就 “吵”了起来。

  “现在丈夫经过村里统一培训,在贵州包点小工程做,一个月收入上万元,家里也盖起了12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村里的环境像花园一样,住在这样好的环境里,不忍心也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乱倒脏水了。”黄庆恋说。

  “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了,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得跟上,不然,好得了一时,好不了一世”。乐利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温宁告诉记者,为培养村民爱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016年7月,镇雄县委、县政府决定集中4个月时间,把乐利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试点。

  在集中整治期间,县里整合各类资金,完成了村庄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绿化、亮化,文体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筹集社会帮扶资金,修建了幼儿园、图书馆、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爱心家园等公共活动场所;拆除村内违规违法建筑、危旧房屋32宗4000平方米;进家入户帮助指导村民操家理屋,确保家居环境整洁卫生。

  50多岁的村民付绪书是村老年协会的积极分子,他说,为让村民们在提升人居环境整治上做到“有法可依”,村里制定了“门前三包”等村规民约。为了让制度落到实处,村里成立了由村委会、村老年协会、妇女联合会和党员代表组成的卫生管理队伍,全天候督促、督查卫生情况,对那些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的人在村里电子显示屏上曝光。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进乐利村的文明、和谐发展,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营造平等、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和团结、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村里还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等评比表彰活动。同时组织村里有威望的乡贤能人把勤劳致富的做法与村民分享,把自己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展现给村民看。

  做有村规,学有样子。通过持续不断的“软硬”两手抓,村民们在环境卫生上已经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变“制度”为“习惯”

  “现在‘门前三包’都不用动员、监督,乱扔烟头乱丢垃圾的现象也非常少了,就是偶尔看到地上有烟头垃圾,大家都会自觉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一年前制定的各种村规民约已经变成村民们的习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些习惯的养成是县镇村各级干部努力的结果。”村民王顺银告诉记者,在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中,县镇村各级党员干部都参与其中,成立了由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党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他们人人佩戴党徽、亮出身份,联系、服务、引领示范群众。同时,还通过村小学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环境卫生意识的培养,带动家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现在村里哪个不讲卫生、不遵守村规民约,就要被人看不起。” 村监委会主任周远培说,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在乐利河边玩乐,顺手将糖果纸丢在河里,被路过的村民上前制止并向她宣讲了村规民约,年轻的母亲认识到错误并下河捡起丢弃的糖果纸,表示下次决不再犯。

  在乐利村,讲文明、讲卫生已经成为村民的好习惯,家中干净整洁也会得到村民们的称赞和羡慕。随便走进村民家里,都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家什物件收拾得井井有条。

  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整治,乐利村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乡风文明了,村民素质全面提升了,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通过组织培训,全村已由过去常年300多人外出务工发展到1900多人,留在村里的群众也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养鸡场,引进绿化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苗圃基地,猕猴桃、板栗、药材种植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村民收入年年稳步提升。2017年,乐利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对乐利村的巨大变化,年近古稀的黄天正笑在脸上喜在心里。他说,乐利村的变化确实很大,小时候做梦才有的仙境变成现实。环境变美了,居民休闲的场所也有了,村民们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也养成了,吵架闹架、不孝敬老人、 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等不良行为没有了。他还热情地把他赞颂家乡变化的《乐利新貌》拿出来给记者看。诗中这样写道:“卫生院、幼儿园,民生设施更齐全。新学校、新村道,村庄处处展新貌。乐心湖、利民桥,青山绿水四周绕。百姓茅屋重改造,红瓦白墙旧换新。男女老少齐欢笑,盛赞社会实在好。”

  记者 蔡侯友

  短 评 

  幸福从创造中来

  从“破窗效应”到“自我改变”到“习惯使然”,镇雄县乐利村的美丽嬗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美丽家园,首先要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小康。有了这个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和改善人居环境才有支撑和前提。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有效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应是题中应有之要义。

  乐利村的实践告诉我们,事在人为,人是成事之关键。只有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才会有思路、有办法、有落实,一切美好愿景才能变成现实,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就油然而生。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董翔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