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普洱学院:石榴花开在边疆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6日 07:59:00  来源: 云南网

在普洱学院“浸润计划”中,学院学生指导当地中小学生做剪纸。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普洱学院引导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们,在普洱这片世居着14个民族的土地上,传承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续写一个个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真情故事。

  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上

  扎儿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糯董村的牛油果种植大户,年均牛油果单项收入达6万元。他的微信朋友圈几乎都在分享他种植的牛油果。2007年,孟连县引进牛油果开始种植,经过十多年发展,孟连已成为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基地。在当地,有很多像扎儿一样的农户,与牛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种植牛油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病虫害问题,不少种植户十分焦虑。“现在不怕了,有很多专家都会来教我们防治方法。”扎儿说,他去年11月还参加了普洱学院专家组织的培训。

  2023年10月,田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在孟连揭牌,开启了孟连牛油果保鲜技术、深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指导牛油果健康系列等相关产品开发与利用工作。

  田洋是普洱学院副院长,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牛油果咨询与规划服务,开展项目合作和牛油果创新研发,提升牛油果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使基层工作站成为高端人才与基层单位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带领的团队深入牛油果基地,开展病虫害普查和管理培训,给公信乡糯董村、广科村,景信乡景冒村、回俄村、糯各村的各族群众讲授病虫害防治课,在田间地头实地演示操作,与当地的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群众成为亲密的朋友。

  像这样的团队,普洱学院还有很多。他们掌握最新科研成果,扩大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对接,发挥学科、成果、人才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边疆各民族、各职业群体、各区域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作出贡献。

  我们都是“宾弄赛嗨”

  “我们都是‘宾弄赛嗨’,就应该互相帮助,看到边疆的孩子需要我们,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动力。”作为普洱学院体育浸润行动计划江城支教团带队教师,周宏思已经连续4批参加了该项工作。

  “宾弄赛嗨”在傣语里是“亲戚般的朋友”的意思。普洱学院弘扬“宾弄赛嗨”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发展、培养有用人才的号召,从2023年10月开始,向江城、孟连两个边境县分批派出了体育美育浸润帮扶支教师生团队。

  “这里有很多世居民族的孩子,他们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我们在边疆少年儿童群体中传播普洱学院的民族啦啦操。”周宏思通过实施美育、体育浸润行动计划,在普洱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少年儿童群体中普及美育、体育,推动孩子多元发展。

  在孟连的美育教育行动计划支教期间,普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张飞带着学生向当地的傣族群众学习傣族传统制陶技艺,回到学校后,他把傣陶制作带进了工艺美术课堂,带领学生制作了大量栩栩如生的陶制大象。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普洱学院的师生们融入当地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其情切切。

  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按板镇联盟村,每当提起普洱学院,当地群众总会竖起大拇指,为真情帮扶的“娘家人”点赞。

  每逢周末和寒暑假,普洱学院驻村工作队在联盟村村委会开办的“假期小课堂”便会热闹起来。村民们下地劳作或外出务工前,都会将孩子送到课堂里让老师辅导作业和进行兴趣学习。

  “我们在‘一对一’开展弱项科目辅导的同时,也采用加强学习记忆的游戏与现场讲解相结合,既能保证高年级学生巩固拓展学科知识,也能为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普洱学院驻村工作队的杨德强老师介绍,“假期小课堂”既能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无人看管的后顾之忧,专心发展生产。目前,“假期小课堂”已开展4期,接纳学生40余人。

  联盟村地处无量山边远山村,散居着彝族、汉族、壮族、哈尼族、拉祜族、白族等民族群众。作为挂钩帮扶单位,普洱学院发挥智库优势,围绕公共服务、村庄规划及林下中药材种植等领域,为联盟村提供决策咨询、规划编制和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帮扶。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桥通、路畅、水清、灯明,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学校还通过“普洱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平台探索举办订单式培养的学历教育,全面深入推进双方产教融合发展,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一直以来,普洱学院聚焦省、市重大战略、重大产业发展,充分运用学科优势、区位优势,结合实际需求,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同音共律续写誓词碑故事

  “同学们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边疆、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站在普洱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博物馆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前,退休老教师张兴业深情而坚定地向同学们讲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立的往事。

  张兴业的父亲是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的汉族代表张石庵。2024年8月,张兴业与其他7位盟誓代表后代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普洱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情况,表达牢记誓言跟党走、为民族团结和边疆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同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他们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收到回信后,张兴业走进校园和青年学子一起,一遍遍地回溯那段流金往事。当看到青年学子们纷纷在“我们都是收信人”的长幅上签名时,这位老教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普洱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1.4%,少数民族教职工占比46.39%,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老师们教书育人,各民族学生互敬互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绚丽绽放。

  自建校以来,普洱学院培养了70000余名应用型人才,有近半数人才留普洱就业。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地方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普洱学院学子投身到边疆建设和乡村振兴当中,在各行各业与各族人民共同进步。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怡希 通讯员 梁荔 卜程洪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