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党建 >> 正文
【我的驻村故事】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3日 21:34:47  来源: 云南网

  三年前的夏天,我有了一个新身份——曲靖市富源县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个在城里长大,从未有过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三农“素人”、基层“小白”,对于新的工作身份,除了满怀期待,更多的是忐忑。做什么?怎么做?三年时间,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驾轻就熟”,从“本领恐慌”到“身心融入”,我潜下身心、扎根泥土,收获了成长和蜕变。

  “小角色”要有“大担当”

  来到哪个村就该当好哪儿的人,当好驻村第一书记,住下来是前提,人住下来,心更要住下来。三年的驻村经历我最深的体会是,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在村里工作,能进得了门、聊得了天,永远比政策规定更有说服力。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干部,起初我对农村工作所知甚少,也有过迷茫和困惑,初到基层时困难重重,生活习惯要改,工作方式要变,乡村振兴工作给我带来了补这一课的良机。经验不足,就努力学习,6本笔记本见证了我的成长变化;村民不信任,就多上几次门;对村情贫情不熟悉,就放下身段,埋头苦干,用双脚丈量7个村民小组的每一片土地。入户、走访、在村里打转,与每一个遇见的人谈话,开始认识村里的路,知道哪里是村里的“消息中心”,哪些是村子里的“关键少数”。

  我和村干部一道,花了3个月时间全覆盖走访了社区206户脱贫户,随后又进行了多次多轮的入户排查,摸底调查。哪些有技能可以动员就近务工,就对接联系工业园区轮毂厂、铝厂和社区种植大户、务工车间,寻求就近岗位支持;哪些需要兜底保障,就对接民政部门,办低保、争取补助;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重点扶持,再一户一策制定帮扶计划。

  2022年合作社种植的羊肚菌销路不畅,我们联系高校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定线上销售方案,通过朋友圈等方式为社区农产品“带货”,为农户增收20余万元。2023年向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争取学生校服140套,壹基金温暖包27个,2024年向北京宏昆基金会争取儿童图书捐赠6000册,2025年向浙江香海慈善基金会争取衣物捐赠416件,社会帮扶力量正不断汇聚。三年来,我们积极争取部门帮扶资金161万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了,清理了废石废渣,建起了小花园、小广场、小节点等社区公共空间,两污、道路等关乎民生的配套设施不断健全。5G网络覆盖了,留守老人开始学着发抖音记录生活、与家人视频聊天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乡村文明进步的缩影。

  那一刻,似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全部具象化了,关于住房、关于医疗、关于就学,让这里的群众有尊严地活着,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安逸的生活普适村里所有人。

  “小舞台”实现“大作为”

  过去的洗洋塘社区,靠天吃饭搞农业、背井离乡找工作是最真实的写照。无特色经济、无村集体经济、无产业项目的“三无村”情况突出,既然困难重重,那就一个一个克服。喀斯特漏斗地貌,3个水库中2个干涸见底,村民日常喝水靠应急拉水。这些问题等不得、慢不得。我们和村组干部一道跑项目、忙协调、做调研、写申请,从请示单位帮扶到县级部门协调,从群众投工投劳到水利部门立项,前前后后忙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2022年供水一体化立项实施,2023年2月项目正式开工,7月完成主管通水,11月6日,自来水通水的那一刻,制约村子发展、影响群众生活的最大瓶颈得以解决,瞬间感觉过往吃的多少闭门羹,都化作云烟。

  集体经济薄弱,那就瞄准产业这个山头攻克。通过上门宣传、召开群众会、组织群众外出观摩学习等方式,先后在社区培育了12家农牧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大棚蔬菜、中药材种植、菌类种植等一批特色种养殖项目,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见雏形。积极动员老百姓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卖部、小作坊等庭院经济15户。

  2022年在反复参观比对多个产业后成功引进了万寿菊精深加工项目,充分盘活利用社区闲置养殖场的土地和厂房,开出了订单种植,保底价收购,第一年免费供种的优惠条件,为农户吃上了“定心丸”,群众种植热情高涨,2023年种植面积近1000亩,2024年突破2000亩,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老百姓惊喜地发现,这比种包谷划算多了。

  群众增收渠道宽了,对驻村工作队的感情也深了。如今,“农村有景可看、农业有事可干、农民有钱可赚”的愿景在洗洋塘正成为现实。

  “小故事”厚植“大情怀”

  面对社区“三留守人员”,我们组织的新春趣味套圈、广场舞、六一游园活动已经成为社区的常规保留活动。联合美术家协会开展的“我的村庄我来画”,联合摄影家协会开展“村口流动相馆”、反诈小剧场等特色活动,不断丰富着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每月开展的流动宣讲,从学“大道理”到讲“小贴士”,从讲技术、传政策到拉家常、说家事,慢慢地,群众的心扉打开了,工作队成了老百姓愿意相信的人。村子也热闹了、人情味浓了,“小活动”发挥了“大作用”。

  2022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心转向发家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从项目申报、规划设计、入户协调、施工建设、业态打造等环节,全过程参与、全身心融入。三年间,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了,农耕文化馆、红色文化馆建好了,农特产品中心营业了,古树书屋成为新的打卡坐标,红色研学、农耕研学让村庄青石板路重新热闹起来,沉睡的土地资源生长出文旅经济的新形态……

  2025年1月,我作为驻村工作队代表参加云南春晚节目录制,我带上村里种的羊肚菌进行宣传推介。这天,我在朋友圈写下:“发家,三年,四季,终相见”。我在想,支持我一路走来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办好每一件小事时,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是每一个小矛盾、小问题、小成果、小心愿中蕴含的大背景、大意义、大理想、大追求。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常翻看朋友圈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记录了这里的太多美好,原来我早已把他乡当故乡。基层工作酸甜苦辣满是滋味,越做越难以割舍。我即将暂时告别驻村工作一线,但我相信这几年的收获会像养分一样不断滋养着我,激励我不论在什么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云南网通讯员 杨柳

责任编辑:何宣颖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