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清代龙窑依山而建,窑火绵延近三百载,这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碗窑土陶文化之乡”,每一片陶土都承载着匠人的匠心与岁月的故事。
九代匠心:从盐巴钱到法国订单
“来临翔旅居,要做三个旅游攻略:喝普洱茶、捏陶泥、看云海。”来到安康乐陶坊,62岁的邓安康正用他制作的陶器为客人们沏泡烤茶,茶香扑面而来。
邓安康家介绍,清乾隆元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邻里乡人罗文化、杨义远、邓成和3人靠一手制陶技艺外出谋生,来到碗窑便爱上这片热土,纷纷在这里安家落户,建起了罗、杨、邓三条龙窑。如今碗窑村已有大小手工制陶作坊108间,80%的人从事制陶工艺。
作为邓氏第九代制陶传人、云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半生与泥为伴,将祖辈的腌菜坛化作国际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更以匠心点燃乡村振兴的“窑变”之火。邓安康轻叩手中茶罐,铁锈花纹在釉面晕染。1962年,他出生于这个以陶为名的村落,曾祖父邓祥泰创办陶瓷合作社,祖父邓富泰、父亲邓明贵相继执掌陶器厂。1978年,16岁的他蹬动祖传木轱辘,日复一日揉泥拉坯,磨破的指尖渗入陶土,“一窑咸菜坛,换的是全家盐巴钱”。
2014年,邓安康被认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带着徒弟踏足景德镇、建水县等地,将“铁锈花”工艺引入碗窑。朴素的土陶绽放民族纹样,一个绘纹陶罐价格翻涨数十倍。2015年,他创作的茶具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斩获全国非遗联展优秀展示奖。陶器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目前有63户专职制陶户,陶制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缸、坛、碗、罐、壶等。
“祖辈守的是饭碗,我们守的是文明。”一百年前,就骡背马驮,远销保山、大理、普洱,还有人将制作精细、具有艺术价值的陶器带往东南亚。邓安康开心地说,如今,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通过快递把我们的产品发往各地,他自豪地说,去年还有一个销往法国的订单。
如今,“安康乐陶”陈列架上,茶具与法国订单并列。临沧作为普洱茶核心产区,邓安康以“茶陶共生”破题,将茶具植入卖茶直播间,借力茶产业打通销路。
窑火新生: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漫步碗窑村,家家户户门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制品,制作精美、外形独特的缸、盆、坛、罐、碗、钵碟、杯、壶等陶器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
“老手艺不能只活在博物馆。”在一次到上海当地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时,一只陶碗引起了邓安康的注意。从此,市政工程的陶制灯罩、普洱茶商的定制茶器、七彩陶瓷文化庄园的研学基地……碗窑村蜕变为“非遗+文旅”综合体。
近年来,当地开设非遗研修班、研发特色工艺、创新陶瓷设计、发展茶陶产业,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村民们在各类专家学者的引领下,闯市场、找定位,发挥地域特色,“临沧茶陶”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眼前一亮。村民罗顺刚也看准茶陶发展前景,以陶促茶、以陶促旅。
“每一次的按压、拉伸,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情感——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罗顺刚的指导帮助下,来自吉林的游客李泉德亲身体验了制陶的乐趣。
指尖破局:泥巴里长出文旅IP
“在如今工业化与机械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很多物件被批量化与标准化生产,取自天然的材料制作更加显现原生态和个性化。”回到碗窑村不到两年的“90后”手艺人杨丕翔,却在工艺品不断发展迭代的浪潮中看到了碗窑村传统手工艺的弥足珍贵。“我偏向于使用我们当地的天然泥料,保证泥料安全可控,同时器身多采用朴素的颜色,避免审美疲劳。”
在杨丕翔的制作间里,各类陶器造型工整,颜色典雅,凑近看每一个器具,则有杨丕翔独创的肌理和绘画。“大学毕业后我去其他制陶的地区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领略了各类器型、各种烧制工艺,我更加确信了‘手作’的可贵。”正用修坯刀专心打磨着陶器的杨丕翔说,临翔区有纯天然的优质泥料,依托这一资源,打造出来的工艺品是独具质感的。他运用自身学习室内设计的优势,将于今年5、6月在佤山凤城打造一个展览陶器的茶空间,用空间承托器具,凸显手工艺品之美。
近年来,临沧通过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等方式充分发掘碗窑土陶制作技艺,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带火了全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村内整合108间陶坊,形成“全村制陶、文旅融合”产业格局,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旅游名村”等称号。2024年,碗窑村土陶收入达710万元,带动旅游总收入超7620万元,成为云南乡村振兴“陶艺样板”。
“春采茶、夏制陶、秋收稻、冬围窑。”碗窑村的历史韵味和自然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记录。它,不仅仅是一个制作陶器的村落,更是一个充满文化韵味和人文情怀的地方。让我们一同走进碗窑村,探寻那些隐藏在古窑烟火中的陶韵时光。
云南网记者 李彤 隋鑫 李春林 通讯员 魏江跃 王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