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昭通市大关县人民医院迎来了第二批8名上海“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这支由脑血管科、眼科、心内科、胸外科、骨科等多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将在大关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为大关县人民群众带来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助力大关县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吕磊和上海市另外9名医疗专家,被选派到大关县开展医疗帮扶,并担任大关县人民医院院长,开启了他为期3年的帮扶旅程。吕磊告诉记者:“今年正好是前面一批一年半的帮扶专家进行轮换,这一次我们轮换了八名新的帮扶专家,其中四名是之前已经有的专科,他们这次来之后持续助力发展科室的业务和学科水平;另外的四名专家,是全新的专科,是针对大关县人民医院的薄弱专科。我们未来也希望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发展薄弱专科和重点优势的专科,让老百姓在当地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刚到大关,帮扶专家们便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参与科室查房、病例讨论、手术主刀等工作,以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患者提供精准诊疗方案。
“今天可以下床,下床稍微走走,但是不要用力气,先在床旁坐一坐,床上没什么不舒服的话,拿个小板凳边上走一走,慢慢加点运动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万方查房时,耐心地向患者叮嘱道。
3月14日,是上海帮扶专家抵达大关的第5天,71岁老人罗云尚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紧急从寿山镇赶到大关县人民医院就医。当时,老人心脏三根主要的血管,右冠脉已完全堵塞,另外两根血管当中,一个前降支有严重的狭窄,情况非常危急,县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进行介入治疗,由万方医生为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这也是大关县人民医院首例用临时起搏器保护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目前,老人身体恢复较好,已经能够坐立在床边活动,提到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医生,老人难掩泪花:“如果那天超过半个小时就没我了,我的第二次生命就是上海专家给的,不然我到昭通还有一个多小时可能就救不回来了。他们尽职尽力为我们山区服务,对我们的关怀,我们永远不能忘。”
自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启动以来,在先进医疗理念、技术等加持下,大关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甲状腺癌全切除手术、直肠癌根治手术等建院以来的多个第一例手术,累计促成82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服务患者390余人次。2024年门诊诊疗人次达188193人次,收治住院患者12937人次,专家门诊服务44548人次,开展手术3023台次。如今的大关,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诊疗服务,“大病不出县”渐成现实。
在帮扶团队的帮助下,大关县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
结合帮扶科室业务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各类资金2096万元,补齐医疗设施设备短板。开设专家门诊、MDT联合门诊,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新建介入导管室,开启了大关县介入时代新纪元。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此外,大关县人民医院还新建了昭通市第一家实行县、乡心电一张网管理的心电网络中心,通过网络连接县域内10个乡镇卫生院及临近大关的永善县墨翰卫生院,帮助乡镇卫生院完成多例心电图诊断,并且发现多例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让这些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转诊和治疗。
凭借专家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县人民医院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推动17个重点帮扶科室由弱变强,建成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优质护理科室11个,参与临床研究6项。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通过申报医疗“组团式”人才带培项目、建立“帮扶专家名医工作站”等方式,坚持“输血”“造血”并举,制定“双向选择”和“双向考核”的师带徒机制,医疗帮扶专家手把手帮带培养院内骨干人才61人,开展教学查房800余次,学术培训2800余人次,手术操作培训1500余人次,着力为大关县培育一批带不走的医疗人才。
孟选飞是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的医生,帮带他的老师便是院长吕磊,自“师带徒”开展以来,每一台手术都成为孟选飞学习新知识、提升医疗技术的重要课堂。孟选飞说:“之前要跑到外地去学习,要丢下自己手头的工作,照顾不了家庭。自从专家来了以后,我们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上海专家的带教。对大关的患者来说,不用跑到外面去就医,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了让山区群众少跑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诊疗服务,帮扶专家定期到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坐诊,辐射带动县、镇、村三级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真正地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2023年8月以来,累计下沉镇、村开展健康义诊、下乡巡诊服务60余场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
随着第二批上海帮扶专家的到来,沪滇协作“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将进入新阶段。未来,大关县人民医院将抓住政策机遇,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培养更多本土医疗人才,让健康之光温暖更多山区群众。
云南网通讯员 朱睿 彭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