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梯田分布广、面积大,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水稻收获后,梯田水面就会长出一种传统水生绿肥红萍(俗称满江红),形成独特的梯田景观。红萍是一种蕨类植物,常与固氮的鱼腥藻共生,具有较强的增碳、固氮、富钾和水体养分富集功能,在传统稻作系统养分循环和氮素营养供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南方稻作梯田系统的第五要素,红萍的景观效应已经被社会广泛认识,但是其在生态系统服务及梯田红米产能提升等方面功能仍未受到社会关注。
为充分发掘和提升哈尼梯田绿肥红萍的生态表现力和经济贡献力,促进稻田水生绿肥(红萍)在哈尼梯田的高效应用,促进哈尼梯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推动梯田在保护中发展,实现梯田稻作区百姓增收与乡村振兴,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于2025年3月5日至7日在云南省元阳县召开“稻田水生绿肥利用交流及现场观摩会”。
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办,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联合承办。来自中国农科院和湖南、陕西、江西、福建、湖北、江苏、河南、广西、浙江、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市)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多个岗站和专家50余人参会。会议还邀请了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宗晓波副站长到会指导。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元阳县新街镇箐口村、良心寨、麻栗寨和团结村红萍应用现场。元阳县新街镇农科站站长唐有福介绍了绿肥红萍在元阳新街镇的生产应用和自然繁殖情况。传统用地养地技术挖掘与创新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张卫建研究员介绍了梯田绿肥红萍的资源收集、种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功能。红河州农科院副院长何旺介绍了元阳梯田“稻-鱼-鸭”循环种养模式,红萍资源利用岗位专家、福建农业科学院应朝阳研究员介绍了“稻-萍-鱼”和“稻-萍-鸭”立体生态种养系统的技术特点和操作关键技术。
会上,宗晓波介绍了云南省绿肥产业在耕地有机质提升、化肥减量增效中的应用情况,并希望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做好水田绿肥红萍功能挖掘、集成构建适合梯田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技术模式,促进哈尼梯田保护与区域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红河州农科院副院长何旺希望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扩大绿肥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并就加大本土“绿肥+”产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完善现有“绿肥+”技术模式等方面提出需求。
与会岗站专家争相建言献策,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把元阳县纳入体系重点示范县建设名单,结合梯田农业产业生态高值发展与保护并重需求,充分发挥绿肥协调生产、生态、生活的优势以及纽带效应,提升绿肥的生态表现力和经济贡献力。他要求全体岗站专家围绕体系战略意图,以“小切口、高站位”的形式,抓亮点、抓机遇、抓范式,提前谋划,规划“十五五”哈尼梯田“绿肥+”产业发展路径,齐心协力谱写哈尼梯田稳粮增收红萍新篇章。
此次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会议暨稻田水生绿肥利用观摩会的召开,对推动水生绿肥红萍在我省乃至南方稻作梯田中的高效利用和促进哈尼梯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