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们带来了沾着“泥土”与“露珠”的好声音,传递百姓心声,反映全省各地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这一期,代表委员们将围绕如何守护碧水清波贡献自己的“金点子”。
徐杉代表:我为“一池碧水”代言
从神秘深邃的高原湖泊到奔腾于峡谷间的汹涌江河,在云南,水滋养着丰富的动植物群落,也成就了这片土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云南的水环境保护佳绩频传,重点高原湖泊和六大水系的水质稳中向好。不过即便如此,在省人大代表、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徐杉看来,成绩的背后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作为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院士工作站理科团队负责人,多年来,徐杉一直聚焦于云南高原河湖的生态保护工作,奋战在滇池治理第一线。
“成果来之不易,但我们仍面临一些短板,比如水生态监测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徐杉坦言。根据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2025年正式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工作,滇池是此次考核试点之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加快补齐水生态监测评价短板,是推进美丽云南建设、实现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徐杉认为,云南的水质监测以往更多关注理化指标,而对水生态系统状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相对薄弱。对此,今年两会,她带来了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水生态监测及数据应用的重视程度;二是要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监测网络,将环境DNA监测纳入日常监测方法;三是持续开展水生态完整性评价工作。
“环境DNA的监测说起来高大上,其实简单地讲就是‘取一瓶水知一池鱼’。”徐杉形象地对环境DNA做出解释,从湖中采集一瓶水样,便可以分析整个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而绘制出湖泊的生态图谱。这项技术不仅能够直观展现湖泊的生态现状,还能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和科学修复提供可靠依据。“全面掌握水生态系统信息,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开展科学精准的生态修复工作,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徐杉表示。
潘珉委员:我为“一朵海菜花”代言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滇池生态治理事关昆明城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围绕滇池生态治理,一大批人绞尽脑汁、前赴后继、身体力行。其中,就有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
潘珉介绍,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滇池水质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其中,湖泊蓝藻水华治理一度是滇池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此,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大泊口水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核心是开展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态修复,使污染负荷得到基本控制,并通过提高水体透明度、调控水位等措施促进了沉水植被的恢复。经过多年治理,滇池水质明显改善。
生态向好,海菜花开。随着滇池保护治理的深入,滇池水质总体不断向好,被称为水质的“试金石”的海菜花在滇池宝丰湿地、大泊口等多个水域竞相露脸。骨顶鸡、白眉鸭、灰雁、紫水鸡、彩鹮……消失多年的珍稀鸟类悄悄回到了滇池之畔。环滇池周边58块湿地“串珠成链”,生态红利也惠及周边渔村,一幅山、水、城、人相融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海菜花的重现是滇池保护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我们现在也每年开展滇池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工作,不遗余力推进滇池生态修复,完善滇池生态功能。”潘珉表示,如何让滇池的生态功能更完善,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是她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希望通过一系列观测和研究,深入了解水体状况、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植物群落以及鱼类鸟类的动态变化,从而逐步推动高原湖泊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完备的一个技术支撑。”潘珉说。
今年云南省两会,潘珉还带来了云南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提案,她建议推动土著鱼产业培育发展,为湖泊和天然水体的增殖放流提供更丰富的鱼种,同时为周边村民社区提供经济收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统筹:浦美玲 李星佺
策划:张成 吴珺 期俊军 李熙临
记者:高祎祎 赵岗
视频:夏欣瞳 许卓皓
设计:王娜
编辑:郭建丽
实习生:李柯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