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听代表说】王燕飞:为基层教育发声 点亮孩子成长之路
“有一位乡村教师,一手牵着低年级寄宿学生,一手牵着留守儿童,那个画面就一直印在我心里。”一次走访调研的经历,让省人大代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第二小学教师王燕飞深受触动。
履职7年来,她从最熟悉的教育行业入手,持续关注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积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鼓与呼,推动社会持续关心关爱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让孩子们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王燕飞在教学中。代表供图
二十九载教学生涯 见证基层教育“蝶变”
一直以来,云南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工作,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努力让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上好学。
作为一名从教29年的人民教师,王燕飞曾在乡村学校任教9年,对基层教育发展变化有着切身体会。刚任教时,学校硬件条件相对简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主要教具,课堂上则以老师讲授为主,上课方式比较单一。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校有了投影仪、电脑、计算机教室等,教学方式在这些设备的支撑下变得更加多样。
△王燕飞到托育机构调研走访。代表供图
“如今,弥勒市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城区学校及乡镇所在地中小学校,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实验室等多功能室的设备器材配置齐全,全市中小学校教室都用上电子白板、智慧黑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王燕飞介绍,大多学校还利用有限的场地开设了劳动实践区域,运动场地也尽可能满足跑步、体操、足球等活动需要,这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对于王燕飞来说,感受最深的还有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变化。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启了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征程。王燕飞谈到,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新时代,就是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生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从“教”走向了“学”,这些变化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很大。
立足三尺讲台 为基层教育鼓与呼
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王燕飞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2023年12月,她深入乡村学校走访调研发现,乡村寄宿制学校有留守儿童和低年级寄宿生,部分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安全和心理隐患。基于此,她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关爱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社会对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
针对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发展明显滞后,劳技课程只停留在课表上和老师按照课本简单讲授的问题,她提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建立和普及劳动技术实践室(场)的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劳动教育进行动员和部署。目前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家庭得到增强,学校的小农场有了孩子们劳动的身影,各地各校都尽可能开展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
△王燕飞到托育机构调研走访。代表供图
“作为人大代表,只有立足基层,着眼热点、难点问题,多学习,勤思考,多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真诚沟通,认真梳理每一份材料,才能找准问题,提出好的建议。”王燕飞说。
这几年,她先后提出“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对儿童、学生用品产品质量风险监测的建议”“关于对中小学生减负松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建议”“关于对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实施促进校内外教育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等。这些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真办理落实,在促进教育发展和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反映基层现实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王燕飞收集意见建议。代表供图
今年,王燕飞最关注的是婴幼儿的托育问题,她计划在省人代会上就促进0-3岁婴幼儿的普惠托育服务提出一些建议。“我在闭会期间联系走访时接触到很多年轻的父母,了解到他们对婴幼儿托育服务方面的需求和期望,希望政府和社会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生育支持服务。”王燕飞如是说。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从教室走到会场,她始终秉持一颗为民之心,努力点燃教育的微光,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王燕飞表示,未来,她将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继续为人民群众对教育、民生领域的期盼鼓与呼,把最基层的声音传递给党和政府,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作者:宋金艳 彭美娟 张丽君
制图:刘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