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让城市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昭通市做好“产城人”文章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 07:19:27  来源: 云南网

  北正街入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迟家大院、陕西会馆、广东会馆、李氏支祠修缮竣工,昭通古城焕发新风采;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游人如织,乌蒙水乡公园城市会客厅廊桥绘新景,利济河生态空间成为昭通中心城区“后花园”。

  绥江县绿美县城风景如画,巧家县湖滨城市“山、水、城、人”和谐相融,盐津“一线网红”县城频登热搜榜,一座座美丽县城更加舒适宜居。扎西红色小镇引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龙头山特色集镇成为美丽宜居新家园,一个个特色城镇魅力日益凸显。

  聚焦“3815”战略发展目标,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3篇文章,做大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美金沙江沿岸县城,做优一批特色城镇和完整社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带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城镇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城镇化,让广大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中心城市颜值刷新

  冬日暖阳下,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昭通古城行人熙熙攘攘,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陡街商贸繁荣,北正街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古韵悠扬,修缮完工的迟家大院、广东会馆、陕西会馆成为热门打卡地,藏在老街老巷间的赵家凉粉、榴花馆昭通特色菜等门店食客络绎不绝。

  去年以来,昭通市全面启动古城保护提升工程,既留住古城烟火气,又展现城市老场景,加之系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观光游览。“今年春节期间,昭通古城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昭阳区文旅局负责人说。

  围绕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标,昭通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保护后利用,加快实施一个地下综合管网、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三大核心片区、四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1234”工程,推动昭通古城的更新与复兴。

  作为“昭阳八景”之一的元宝山公园,古树滇朴枝繁叶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一街之隔的元宝山体育馆则是市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通过推进城市体育公园建设,以人行天桥连通公园、河道、体育馆,实现和谐相融,书吧、商超、文化馆、运动馆、生态步道拓展市民运动休闲空间。

  在乌蒙水乡片区,昭通市以利济河为轴线打造城市会客厅,5个节点公园、4.1公里环形步道、多座跨河廊桥,规划建设6座医疗机构、8所公办学校、16座购物商场及若干公共服务设施,可惠及周边20余万市民。

  “高原水城”呼之欲出。在昭通市中心城区,利济河、秃尾河、窑湾河穿城而过,随着润“昭”引水、美丽河道等工程深入实施,3条纵向河流生态带、7条横向绿化廊道、30个城市节点公园组成的“三带七廊三十园”绿美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刷新了城市颜值。

  如今,昭鲁大道改造提升项目完工,大关靖安片区城市滨河公园面貌一新,为昭鲁一体化“4+2”发展格局增添新助力,推动昭阳、鲁甸、大关“一城三区”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在镇雄县南部新区,一个个大项目拓展城市新空间,在大山深处崛起的以勒“陆港新城”,产城融合展现新气象。

  美丽县城舒适宜居

  初冬时节,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城温暖如春,远方青山连绵、江面碧波荡漾、高楼拔地而起,滨江大道及18公里湖滨生态廊道风光旖旎,江畔房车营地吸引上千辆房车旅行者纷至沓来,“山、水、城、人”相互交融的高峡平湖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巧家山川如画,江河如诗,让人一见倾心。”在近日举行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冬游云南旅居云南”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山东济南的房车旅行者蒋雪分享了旅居巧家的美好生活,“县城干净整洁、鲜花盛开,房车营地依山傍水、设施齐全,像住在画里一样”。

  滨江休闲运动生态廊道是巧家市民和旅居游客的打卡地。暖阳当头,江风拂面,绿植葱茏,一株株红色、粉色的三角梅美丽绽放,江边的彩色步道、生态空间、休闲驿站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三步一风景、五步一游园”的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

  借助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和移民搬迁机遇,巧家县以“一城三镇”城市空间规划为引领,推动移民搬迁安置与湖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续写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篇章。目前,巧家县城建成区扩大了2倍,城镇人口增加了5万人。

  山水绥江,风景如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6平方米。漫步绥江县城临湖体育公园,远山薄雾升腾,岸边绿植葱茏,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市民三五成群享受金沙江畔的慢生活。“公园就在家门口,在这里休闲锻炼、赏花观景,心情愉悦舒畅,幸福感满满。”市民李梅说。

  扩港、建园、退城,水富市“港园城”融合发展谱新篇。围绕“一区一港四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水富市加快补齐城市短板,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有效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今年1月,水富市入选全省首批10个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之一。

  截至目前,昭通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4个、省级卫生城市11个、省级文明城市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获批国家级传统村落14处。

  特色城镇魅力彰显

  走进革命老区威信县扎西红色小镇,红军街、红军井、扎西会议会址,一处处承载红色历史记忆的城市老场景成为热门打卡点;廊亭、水车、客栈、乡愁书院,一个个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景观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威信县以红军长征经过的扎西镇老街为主体,整合周边的扎西会议会址、扎西会议纪念馆、扎西红军烈士陵园等资源,倾力打造红色文化精品小镇,推动县城老街区变成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全省红色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扎西红色小镇自2020年全面竣工以来,示范带动全县打造“三园五馆两道”红色教育矩阵,联动打造11个精品“红军村”,助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154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8亿元。”威信县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红色文旅品牌效应的引领下,扎西镇石坎社区庄子山居民小组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和美乡村,带动69户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今年以来,庄子上居民小组集体经济收益50多万元,比去年增加20万元。”石坎社区党总支书记武绍俊说。

  古道古风古韵悠扬,美食美景美美与共。在古色古香的盐津县豆沙镇,“一目三千年、五道过雄关”的厚重文化,助力集镇创成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之系列盐津美食飘香,吸引大批中外游客观光、体验、游学打卡,续写着南丝绸之路上古道雄关新的篇章。

  在盐津县老城区盐井镇,吊脚楼民居沿关河两岸分布,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仅有300米,被称为“中国最窄的县城”。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后的老县城色彩斑斓,“一线”特色县城频频登上热搜,提升了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

  特色城镇魅力彰显,文旅融合再谱新篇。如今,昭通中心城区苹果新城、文化名城、高原水城、避暑秋城品牌效应彰显,“金沙江畔、水韵巧家”“多彩盐津、一线网红”“红色扎西、文化名城”等城市形象更加鲜活。今年夏季,日均在昭通避暑旅居游客达20万人以上。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廷尧 沈迅 雍明虹 马喆 刘宇丹 赵丽槐 王琳

责任编辑:董明强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