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文娱 >> 正文
郁伍林:“非遗+旅游”的守正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6日 20:08:13  来源: 走进福贡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郁伍林:“非遗+旅游”的守正创新之路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有一位被誉为“怒族民歌‘哦得得’传承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郁伍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民族文化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名领路人。近日,郁伍林在福贡县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分享了自己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的经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爱意,同时也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云端上的守护者

  郁伍林的故事,是从那片被云雾环绕的土地上开始的。郁伍林出生于一个充满民族风情的小山村,从小就对民族传统歌舞产生了浓厚兴趣。1996年,他曾被推荐到上海中华民族园代表怒族展示民族文化,但最终选择回到家乡,继续传承和发展怒族文化。他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怒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我们的文化瑰宝值得全世界了解。”为了更好地传承怒族文化,郁伍林每年都会举办一至两期以青少年为主的寒暑假培训班,教授他们怒族的传统技艺和民风民俗。他还开设了怒族文化展示厅,展示农耕用具,表演民族歌舞,推广怒族传统美食,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怒族文化的魅力。

  2001年,郁伍林在老姆登村创办了第一家客栈“怒苏哩农家乐”,开启了乡村旅游的新篇章。通过不断摸索和学习,他的客栈逐渐在游客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如今,老姆登村已有34多家客栈,每年旅游业收入达860万元。郁伍林不仅自己致富,还无私地帮助村民共同发展,带动了整个村庄的旅游经济。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都要过上好日子。”这是郁伍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客栈经营的经验,从选址到设计,从装修到服务,手把手地教大家。随着游客的增多,村里的农产品如茶叶、野生菌、蜂蜜等也逐渐走俏,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探索

  然而,守护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郁伍林深知,要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就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非遗+旅游”的守正创新之路。

  近年来,老姆登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文化振兴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郁伍林深知,乡村旅游不仅是提供食宿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展示当地的文化内涵。为此,他积极参与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将怒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老姆登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产业遍地开花,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奋斗,共享成果。郁伍林表示,将继续努力,用实际行动贯彻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让老姆登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样板,提升“有一种生活叫云南”的美誉度。

  “留住民族文化,需要激发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郁伍林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有信心,让乡村美如画,旅游更红火,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怒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郁伍林的故事,是无数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美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何舟

责任编辑:崔庆波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