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文娱 >> 正文
【“新”生向前】飞花依旧,大有可观,春城文脉续新意 ——昆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8日 17:36:00  来源: 云南网

  

编者按:

  回望40余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余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里是高原明珠,春城花都

这里是抗战时期群星璀璨之地

这里是全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春城的岁月印记
历史、格局、传承

  昆明,古称“昆弥”,亦名拓东城,意为南诏国东拓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云南的心脏,承载着高原明珠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昆明以其得天独厚的春城气候,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和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人地共生、璀璨宏大的高原湖泊文明。这里不仅是中国对外沟通的桥梁,更是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汇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

资料图

  明代时,昆明扩建城池,成中华文明的“西南门户”,在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播交融中,昆明以其博大的胸怀,成为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福地。云南因区位交通之优势,吸引了境内外各地文化汇聚于此,形成了兼容并蓄、多民族交融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料图

  昆明,这座拥有近2000年建城史的城池,饱含岁月风霜,更经历了战火洗礼。抗战时期,昆明“以一隅而荷天下之重任”,成为东部学校、工厂的避风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昆明不仅是战略物资的集散地,更是文化教育的庇护所,创办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为中国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中,昆明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两次经过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昆明,作为长征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而这岁月的印记,如今在这现代与传统相融的城市“空间”依然有迹可循。其城市格局如今依然有着旧时光影,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昆明的古城格局,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山环水抱”理念,依山就势,形成了由金马山、碧鸡山、长虫山、滇池构成的“大三山一水”以及“小三山一水”的古城格局。这种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不仅为昆明增添了无限的自然之美,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滇池碧波荡漾,翠湖与周边的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构成了昆明的“小三山一水”,山水相依,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制,彰显了人地共生、和谐共存的高原湖泊文明。

  东至盘龙江,南至铁皮巷、高地巷、沿河路,西至沿河路、东风西路,北至一二一大街、环城北路的历史城区范围内,街道两旁古木参天,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正义路、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等历史街道,串联起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线,沿途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牌坊、古树名木等,无不诉说着昆明的过往与今朝。

  在昆明,每一步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传统民居相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古树名木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湖面波光粼粼,白鹭翔集,市民与游客在此悠闲地散步、打卡,享受着春城的宁静与和谐。 

 
 
 
千年文脉再焕新意
活化利用,保护,发展

  在昆明,历史的脚步轻巧而深沉,穿越了无数个春秋,留下了一串串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足迹。自从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便肩负起了守护这份历史遗产的重任。城市规划者和文化保护者如同守护者,将每一项研究成果精心编织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名城保护规划之中,确保文化遗产得到严格而细致的管控。

  2014年11月27日,《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获得省政府批复,这一纸批文,不仅为昆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增添了法定的羽翼,更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划中,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个角落,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2021年,昆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昆明在文物保护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繁华的市区到宁静的乡村,文物管理所如同守护灯塔,照亮了文物保护的道路。昆明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制度的设立,如同为历史文化遗产披上了一层保护的外衣,确保它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在昆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时,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总量已从2010年末的333项增至683项,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率达到了69.2%。这一跃升,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昆明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热爱的体现。

  在昆明,街区无疑是文脉承载的具象化“空间”,每一隅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段记忆,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

  2017年,昆明市启动了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的整治提升工程,标志着一期示范工程的实施。工程以洗马河公园的建设、先生坡和景虹街的环境整治为核心,致力于重现“洗马河”的历史水系。在规划构思中,翠湖水系经由洗马河、篆塘河、草海,与滇池相贯通,恢复往日的生态格局,重现昆明古城水网的灵动与生机。

  同年,昆明市完成了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的一期工程,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得以焕然一新,正式向市民敞开大门。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经过精心修葺,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棂星门、泮池与大成门、大成殿共同构成了文庙的主轴线,这条轴线不仅是文庙的中心,也是昆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9年,昆明市进一步开展了抗战胜利纪念堂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遵循“减量行政办公、减少低端业态、降低不协调建筑影响,同时引入新兴文创产业、时尚消费和高端旅游服务业”的原则,首期选取了10处建筑进行维修和整治。通过对较大体量的建筑进行降层处理,并提升建筑外立面的风貌,整体环境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至今,已有54处建筑完成了维修整治,胜利堂的“酒杯型”空间格局得以凸显,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亮点。

  如今只要到云南的游客,必到昆明的心脏地带——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打卡留念。这条穿越古今的老街正焕发着新的活力。被誉为昆明老街的石板路上,回响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步伐,以重塑老昆明城市记忆、打造国家级4A旅游景区为目标,街区已逐步修缮了聂耳故居、马家大院等一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这些古老的院落,如同时光的宝盒,被精心打开,露出它们昔日的辉煌。

  修缮后的抗战胜利纪念堂,已转型为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聂耳故居,这位音乐巨匠的居所,如今陈列着丰富的展品,向公众免费开放,诉说着艺术与抗争的故事。十余处名人故居和博物馆,也正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邀请游客走进它们,感受那些建筑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明代时,昆明扩建城池,成中华文明的“西南门户”,在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播交融中,昆明以其博大的胸怀,成为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福地。云南因区位交通之优势,吸引了境内外各地文化汇聚于此,形成了兼容并蓄、多民族交融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城市休闲生活步行街区的形象,为昆明的现代生活注入了一抹古色古香。这里,传统风貌建筑得到了细心的修复和改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街区内,文化特色的商户云集,从零售购物到休闲餐饮,从文化消费到原创剧作的展演,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文化的韵味。

  南强街88号庭院剧场,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将昆明本土的戏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自以“南强街巷,昆明玩场”的形象亮相以来,南强街已成为昆明城市中心的文化休闲地标,一个充满活力、独具文化气质的聚集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昆明历史文化的绝佳场所。

  眼下,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昆明正刷屏网络,因历史而名,因文化而兴,深藏于此的“飞花”正处处绽放。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 杨渝 蔡葵

总策划:陈宏玲 孙于婷 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 陈烈 方雅洁 和云娟 聂扬

撰稿:陈卓 邓蕊丹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编校:李赟静 乐诚弘韵

海报制作:段孝钊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