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有句老话叫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
森林成片长于山头
村寨建在森林下方
森林涵养的水流缓缓流下
穿过村庄滋养着梯田
灌满山泉的哈尼梯田在一日光影的浸染下
入目之处皆是流光溢彩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涉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是拥有1300多年历史、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创造出的一种世界罕见的农业文化景观,也是我国山区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农耕魅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哈尼族人。
哈尼梯田先后荣获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被中外游客赞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迹”。想要书写好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利用这篇文章,并非易事。作为遗产核心区之-的无阳县不遗余力地挖掘哈尼梯田的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方式,加快转型发展,以实现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协调迈进。
如今,哈尼梯田的绿水青山令人神往,哈尼歌舞令人陶醉,哈尼农耕文化得以传承,农文旅融合带动增收致富,梯田遗产区年均游客339.7 万人次、实现收入49.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 年的3928 元增长到2023年的14736元,梯田边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起来看↓↓↓
绵延不断的梯田,从山脚一直到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1300多年来,哈尼族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创造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有多高”的奇迹。如今,人们致力于恢复植被,恢复传统的“木刻分水法”“赶沟人”等举措,建设水利配套设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及巩固提升项目,新的“水密码”让云上梯田继续焕发活力。
漫步梯田,稻穗沉沉随风摇曳,鱼儿在水中嬉戏。有时还有觅食的鸭子,为田园景象增添活泼的气息,这便是“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哈尼梯田有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新局面。游客们也可以体验在稻田间摸鱼、捉鸭的乐趣,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梯田云海深处的阿者科村,哈尼族特有的“蘑菇屋”点缀在半山腰,与梯田景观相互交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迎来了“考验”,曾经的传统民居普遍存在着采光通风差、结构损伤、漏雨等问题,传统风貌与居住体验如何兼具?“阿者科计划”带来了问题解决的可能,通过传统民居修缮,村党组织牵头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今年7月,阿者科村已经迎来第十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村庄风貌更新,村民日子也越来越红火。这样的喜悦场面,还在各个村落上演着。
勤劳智慧的人们辛勤耕耘,用双手在大地上雕刻出诗行,青山与天地,是他们创造灿烂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的舞台。如今通过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生长于土壤的文化,正回赠土地生机。看看日月盘、农耕文具、哈尼族服饰等物件中文化的凝聚与传承;听听堪称哈尼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哈尼古歌唱着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长街宴”“仰阿娜”“丰收节”……在节日的欢乐中,人们展现着好客与热情。
近年来,红河州积极开展梯田修复工作,做好稻谷品种保存和培育,通过发放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开发红米产品等方式,在让群众受惠的同时,留住阵阵稻香。
近年来,红河州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质改造景区旅游硬件设施;建设以哈尼小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一心多点”乡村旅游圈。喜迎丰收、欢度节日、梯田漫步、寻访非遗、住蘑菇屋、摸鱼捉鸭、吃农家饭……趣味横生的旅游项目,创造了深度体验的可能,引领了旅游新风尚。目前,梯田景区共有乡村客栈267家,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55万人。2023年元阳县实现旅游总收入53.62亿元。
策划:李洁
编辑:沐贞 杜诗雨
海报: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