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云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央媒看云南 >> 正文
《农民日报》关注云南大理洱海科技护湖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2日 09:37:44  来源: 农民日报

  原标题:守好“母亲湖” 再绘“洱海蓝”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要久久为功。在此引领下,云南大理开启了一场科技护湖的创新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政府共同建立了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张福锁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组建多级导师指导团队,以破解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难题,逐步建立绿色高值农业产业模式。

  经过努力,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古生村片区(4.8平方公里)为洱海流域典型场景,建立了面源污染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并初步构建了高值高效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种植模式。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技术创新:六条面源污染产生过程纵线、七条污染负荷水质响应横线,涵盖面源污染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形成“六纵七横”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体系,监测网涵盖村庄、农田、沟渠、湿地等单元。

  只要有污染,便逃不出这张监测大网。不过,监测的作用是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源头,为对症施策作依据,可真正遇到每天都会产生的畜禽粪污、污水处理厂污泥、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这样的有机废弃物时,又该怎么办呢?

  不用急,钟顺和有办法!他是当地一家名叫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从事这一行业已有十余年。

  在这场科技护湖的创新实践中,钟顺和带领公司主动融入,在洱海流域18个乡镇(街道)建起了27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多个非固定式流动收集点,投放废弃物收集车辆251辆,日均收集近2000吨,实现洱海流域全覆盖、全收集,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变废为宝。

  这些有机废弃物进入处理环节,才是真正展现技术的时候。

  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飞介绍,厨余垃圾通过分拣、热循环增温、制浆、厌氧发酵等一系列程序,会变成生物天然气、工业用盐,而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枯死水草、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则会变成各式各样的有机肥。几年来,该公司已累计收集、处理洱海流域各类有机废弃物300多万吨。

  科技创新的力量已经有了最直观的体现: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洱海湖体透明度均值达2.29米,提升至近二十年最高水平。

  如今的洱海,海菜花重现,成为夏秋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洱海生态廊道上,游客悠然地享受“洱海蓝”带来的惬意。每到夜晚,洱海上还会亮起点点渔灯,就像深邃夜空繁星。这,是大理“母亲湖”的另一种美。(郜晋亮 赵子萌

责任编辑:胡津滔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