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象”往之地的绿野之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的环境教育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1日 17:08:00  来源: 云南网

  每年暑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和研学团,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还是“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教育基地”。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航拍 崔睿泽 摄

  五年前的2019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建园60周年之际,将下设的科学传播与培训部更名为环境教育中心,此举标志着植物园公众教育服务功能进入新时代。

  经过五年建设,环境教育中心成为集科学探究实验室、自然教育活动室、影像创作室、艺术家工作室、艺术邂逅科学展厅、科学仪器馆、园史馆等场所(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与标本馆、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种质库、蔡希陶纪念室及“树海行”雕塑等共同组成特色鲜明的科学文化功能区。

  中心环境教育组组长赵金丽表示,中心主要从事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负责对外宣传,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管理维护科普场馆设施、园区标识系统以及信息网络系统,利用现代科学传播手段向公众传达植物学、生态学最新科研进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环境教育组组长赵金丽 白净 摄

  近年来,中心通过设计面向不同年龄群的精品教育和培训课程,策划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开展环境教育研究与实践,不断增强植物园的环境教育能力。目前,中心策划的活动类型丰富,有面向青少年、成年人的活动,推出了亲子教育活动,还围绕不同季节、节假日策划活动。

  赵金丽介绍说,中心的核心使命是“讲好热带雨林的故事”,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基地,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植物园的参观、学习和互动,认识热带植物,了解热带雨林,进而保护雨林。

  “科普是植物园的一项重要功能”,赵金丽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启“科普旅游之先河”,以旅游促科普,建立了一批面向游客的园区和博物馆,逐步形成了以热带植物资源、民族植物学、老科学家精神和植物迁地保护为特色的科普风格。

  植物园里的户外科普展览 白净 摄

  进入2000年后,植物园把科普教育与科学研究和物种收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培养环境教育专业硕士,以学术推动教育,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科学教育、博物馆和培训班等多元主题的教育模式。环境教育中心目前下设五个组,分别为博物馆、科学传播组、环境教育组、保护教育组和生态文明教育组。

  植物园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与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赵金丽2008年到植物园工作,她介绍说,植物园跟普通公园不一样,植物园有三大功能:收集保存物种,建立专类园;为失去家园的植物提供迁地保护;面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

  我国从1956年开始建设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三大核心植物园分别是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兼具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林园艺、文化休闲等功能,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于1959年领导创建。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4000多种,建有39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植物园里的热带植物 白净 摄

  赵金丽说,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单位,植物园主要科研方向为森林生态学、资源植物学和综合保护生物学。借助科研力量,中心开展的科普教育专业性强。例如,植物园研究员权锐昌研究团队在国际上发现首例哺乳动物之外能通过哺乳养育后代的现象,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中心邀请研究人员介绍如何发现“蜘蛛喂奶”现象以及如何开展研究,让科普活动既专业又有趣。

  赵金丽说,开展环境教育有很多种手段,除了组织各类线下研学活动,植物园还会组织观鸟节、夜游植物园、雨林百花探秘、傣族植物文化之旅等特色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还走进当地社区和学校,开展面向公众和学生的科普活动。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植物园围绕“遇见博物 预见美好”主题,举办线上直播与线下体验等10余项活动,累计超过80万人次观看活动直播。

  在中心科学传播组工作的莫海波,研究生毕业后到上海辰山植物园工作,因为喜欢研究植物,成为植物科普达人。2018年,莫海波来到植物园工作,他的微博账号“花轮君”也更名为“版纳花轮君”,粉丝从30万涨到了55.4万,他的微博是名副其实的“花花世界”,内容全都与花有关,图文并茂,互动频繁。

  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科学传播组编辑莫海波 白净 摄

  科学传播组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植物园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矩阵,网站、微信,微博、小红书、豆瓣等等,利用这些渠道,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科普传播,环境教育润物无声。

  如何把专业的知识解读得让普通人看得懂,莫海波有自己的心得:首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选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角度切入,比如说要讲橡胶树,可以将它与拖鞋联系在一起。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有趣,吸引人们看下去。然后要有料,不是一般的料,而是科学的料,专业的料,从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料。最后,还要让人们有所思,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版纳植物园新媒体编辑,莫海波主要负责植物园微信、微博、抖音、科普网站等平台的内容创作与账号维护,拍摄植物影像并与公众分享是他的日常工作。但对于热爱植物的他来说,植物园有拍不完的花,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植物园坐在王莲上的小朋友 崔睿泽 摄

  从2013至2020年,植物园举办了八期环境教育实践与研究高级培训班,赵金丽说,“目前中国环境教育领域的活跃分子,都参加过培训,培训班被称作环境教育或自然教育的黄埔班。”

  一批批经过培训的年轻人,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四散到全国各地,将环境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播撒到全国各地。

  作者:南京大学 崔睿泽 宁沙 伍甜甜

  指导老师:白净

  总策划:孙于婷 陈豫懿 孙浩

  统筹:唐莉娜 赵玮 李怡 李志兴 高娴 李夏露

  记者:顾祯 戴振华 杨子双 张顺鋆 段孝钊 许卓皓 李亚芬

  编辑:白芯源 郭潇雅 王琳 赵芸瑞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