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照壁作为传统民居的独特元素,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更是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与文化的传承象征。每一面照壁背后,都镌刻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与家风家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忠诚、正直、清廉与和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云南人千百年来智慧与美德的积淀,它不仅仅是一面墙,更是家族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大理州学习平台携手云南发布、云南网、云南宣传网、云南文明网,共同推出“照壁传家训 清廉满庭芳”系列策划,挖掘照壁背后的家风故事,展现云南家庭清廉美德与高尚情操,激发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思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去世后亲友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至南朝宋代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恶劣作风,不久便辞官回家了。后来,为了生计他还陆续任过一些低位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辞掉官职,从此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愿穷尽一生也要坚守气节。陶渊明的道德情操、高风亮节令后人折服,所以,部分白族陶姓照壁上皆题“五柳高风”以纪念其高尚情操。
统筹:张正 唐莉娜 赵玮 李怡
策划:唐莉娜 李怡 许茹芸
编审:郭潇雅 许茹芸 张芸
海报设计:张艳萍
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