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这片多彩的土地上,照壁作为传统民居的独特元素,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更是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与文化的传承象征。每一面照壁背后,都镌刻着家族的历史记忆与家风家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忠诚、正直、清廉与和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云南人千百年来智慧与美德的积淀,它不仅仅是一面墙,更是家族成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
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大理州学习平台携手云南发布、云南网、云南宣传网、云南文明网,共同推出“照壁传家训 清廉满庭芳”系列策划,挖掘照壁背后的家风故事,展现云南家庭清廉美德与高尚情操,激发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思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社会风尚。
周姓“濂溪世第”中的“濂溪”出自北宋理学创始者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周敦颐晚年游览庐山时,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诗中写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遂定居于此,世居濂溪之上,自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便在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他在盛夏时常漫步池畔,欣赏缕缕清香、随风摇曳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但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两人均成为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也因此被人知晓推荐。“濂溪世第”也成为周家世代相袭的家训。大理白族以“爱莲世第”为家训。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遣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还说:“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文帝只好交出天子的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才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骑兵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才不慌不忙地出帐迎接,文帝慰问结束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回头看了看,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像亚夫这样的将军,让他练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因周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连皇帝都必须遵守,文帝称其为“真将军”,“军推细柳”由此而来,“细柳”成为后世诗文中用来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大理周氏后人将“军推细柳”题写在照壁上,告诫后人为人处世要严谨,要遵纪守法,做好自己分内之事。
大理周姓照壁上题书“爱莲世第”的较多,“军推细柳”不常用。
统筹:张正 唐莉娜 赵玮 李怡
策划:唐莉娜 李怡 许茹芸
编审:郭潇雅 许茹芸 张芸
海报设计:张艳萍
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