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 7月13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农村改革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优化调整发展战略,聚焦“1+10+3”重点产业,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目标落实,不断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重要农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全省农业经济总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96.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012.2亿元,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茶叶、鲜切花、中药材、核桃、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云南蔬菜销往全国150个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切花产量世界人均2枝以上,坚果和咖啡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9%和98%,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等中药材占全国供应量的90%以上。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47%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291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已建设花卉、高原蔬菜、云岭肉牛、咖啡、天然橡胶、三七、奶业7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523个农产品产地市场、17个冷链设施产业集群,农产品市场产销体系逐步完善。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
全省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倍增,总数达17.1万户,近两年净增农业经营主体9.6万户。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11年的0.55:1提升到2023年的2.2:1。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居全国第7位,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2位。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花卉、蔬菜、茶叶三大产业,分别带动了全省60万、400万、440万农民就业,人均增收千元甚至万元。全省2.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共与161万户脱贫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10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与东北大农业、江浙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并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典型模式。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云南深切感受到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获得以下经验和启示: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针对云南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出台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延链补链强链,倾力解决农业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等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推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科学定位发展战略是基础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因地制宜立足云南资源禀赋优势特色,科学定位建设特色农业强省的发展目标,统筹谋划走现代化、设施化、高端高品质的农业发展战略,持续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加快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保障
云南省加强工作协同、政策联动和资源整合,围绕“1+10+3”重点产业构建起一套全方位贯通、全要素保障、全产业链支持、全领域覆盖的政策体系,聚焦“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是途径
云南省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接一连三”的辐射带动作用,涌现出了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把新理念、新技术、新经营管理模式导入农业“第一车间”,推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强化科技推广服务是支撑
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培育出水稻、玉米、马铃薯、甘蔗、花卉、肉牛羊等一批新品种,开创了“滇系”品牌应用新局面。深化科研推广服务体制改革,创建了云南种业联合实验室、云南特色的科技小院和院士工作站,整合研发力量,加大科技示范推广服务力度,让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是关键
不断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联农带农机制“四查四提”巩固提升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梳理了联农带农10种利益联结模式,相关机制、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推介,为各地发展提供了云南经验。
请介绍一下云南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定期调度、竞争激励、评价总结等机制,扎实推进云南“千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省农业农村厅围绕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印发了《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围绕“1+10+3”重点产业,加快推动云南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后,有哪些新的改革创新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
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重点打造的万亿级大产业,是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助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源泉。202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更大的力度、更加精准的措施,加快补齐云南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不足的问题,着力把我们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云南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在三年行动方案的政策制定方面,我们坚持创新性、精准性、时效性,强化政策衔接、融合、深化,先后制定出台了“茶十条”“咖六条”“奶六条”等政策措施,印发了茶叶、花卉、中药材、核桃、食用菌等7个产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通过改革举措聚焦关键环节,切实解决一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成效。
在茶叶产业上,为进一步推动云南茶产业绿色有机发展,自2018年印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个政策延续执行至今。重点围绕保护古茶树资源,茶园绿色化、有机化,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茶叶精深加工水平提升,打造以绿色为鲜明底色的云茶品牌等方面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截至目前,我们共兑付茶叶绿色有机奖补1.47亿元,推动全省绿色有机茶园由2018年的83万亩增至2023年的264.7万亩,增长了3倍多。其中,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和获证产品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在咖啡产业上,为彻底改变云南作为咖啡原料生产地,咖啡价格受制于国际咖啡价格体系的现状,确立了发展精品咖啡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了《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品种更新,推行鲜果绿色环保集中处理,大力发展咖啡精深加工,建设精品咖啡庄园,打造特色优势突出的云咖品牌,简称“咖六条”。政策执行以来,兑付了奖补资金1276.14万元,在全省认定了14个精品咖啡庄园。全省咖啡精品率达到22.7%、比2022年提升8.4个百分点;精深加工率54.3%、比2022年提升11.3个百分点;咖啡生豆价格超过30元/公斤以上,首次超过国际咖啡期货价,精品豆价格也达到了60元/公斤以上,逐步实现了云南精品咖啡的品牌溢价。
在奶业上,充分发挥云南奶牛存栏规模优势,做好优质奶产品供应,印发了《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推进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产业发展、奶源基地建设、开发绿色有机产品等方面。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4家企业申报了奶业扶持政策奖补。通过政策奖补,提高云南奶牛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们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强化设施装备升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印发了《云南省设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加大设施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将鼓励设施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纳入全省经济稳进提质一揽子政策措施当中,截至目前,兑现投资奖补3188.06万元。通过政策实施,全省以鲜切花、小浆果、蔬菜为代表的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其中,鲜切花、小浆果高标准设施实现倍增,设施蔬菜产量占比提升至24%、较三年行动实施前增长了12个百分点。除了加强改革政策支撑,在奖补方式上也实现了创新突破,将原先由资金逐级下达的方式转变为省级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直补至经营主体,有效提升了政策的时效性和精准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提升,聚焦推动高原特色农业“1+10+3”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补短板、锻长板政策保障,为云南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