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水密码” 良田光景好——云南楚雄州元谋县高标准农田共建共管共赢见闻
7月10日,《农民日报》农田建设版刊文报道云南元谋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价改革相结合,闯出了多元投入的节水灌溉新路子,形成了政府节水、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水利改革“元谋模式”。
盛夏时节,被誉为“金沙江畔大菜园”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绿意盎然、瓜果飘香。20万亩高标准农田纵横阡陌、路通渠连,方正整齐的田块里,青葱的水稻犹如绿色的地毯在大地铺展,微风拂过,绿浪翻滚,空气中泛着清香。
谁能想到,眼前的这一幕“良田美景”竟是极度缺水的元谋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交出的“成绩单”。
近年来,元谋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价改革相结合,破解农业灌溉中缺水、浪费、效率低的难题,闯出了多元投入的节水灌溉新路子,形成了政府节水、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水利改革“元谋模式”,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产量和收益,成为元谋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不二选择。
在元谋县元马镇清和社区清和村,村民金美芳用自家的水卡插入安装在田间地头的智能水表,农业灌溉用水就顺着管道流到了她家的玉米地。地里安装的滴管带,不仅让她家的每亩地节省用水近200立方米,还节约了家里的劳动力。
“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不仅平整了土地,拓宽了机耕路,还安装了智能水表,真是太方便了,省工、省水、省肥、又省劳动力。我家今年种了四亩玉米,种两季,得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金美芳喜不自胜。
金美芳感受到的方便和实惠,正是得益于元谋县推进水利改革、建设现代化灌区所取得的成效。
元谋县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充足,发展冬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快速发展。面对年降雨量稀少、年均缺水高达1.2亿立方米的实际,元谋县将破解农业生产缺水“最后一公里”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和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自动化的灌溉管道直通田间地头,通过智能水表“精准计量、刷卡取水”方式,群众实现了24小时充值刷卡取水,IC卡刷卡区联通水阀,可同时将水和液体有机肥精准送达农作物根部,有效节约了水资源。
沃野千里,良田万顷。元谋县有了坝区2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加持,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地贫瘠、干旱缺水、道路不畅、设施匮乏、广种薄收的旧貌,把“粮田变良田”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元谋县建设的高标准农田 图源:“元谋发布”微信公众号
为了使高标准农田发挥长久效益,元谋县引入大禹节水公司,委托用水专业合作社作为运营公司,统一负责辖区内用水管理、设施维护、特许经营,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建、三方共管、受益共担的管护机制。
“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式,项目区田、土、水、路等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质量和产能得到了稳步提升。”元谋县大型灌区用水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魏明忠介绍道。
羊街镇是元谋县的一个山区乡镇,2万亩高标准农田也让这里的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前是大水漫灌,大量的水资源在途中浪费,沿途群众为了争抢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全镇水资源很难实现科学调度使用。现在实现了精准滴灌,每15亩安装一个智能水表,群众用多少充值多少,可以合理调配生产用水,再也不会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尤其是今年旱情严重,节水灌溉功能作用特别明显。”羊街镇党委书记吴晨曦对高标准农田改造前后的变化深有感触。
通过政府投入,依托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运营管护工作,羊街镇供水保证率从50%提高到了9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2提高到0.9,加之种植结构明显优化,土地亩均产值从5000元提高到8000元,大大提高了群众种地积极性,收成连年增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成了种植大户。
在元谋县,无论是坝区还是山区,都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寸土地都在“流金淌银”。
元谋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给记者列举了一组喜人的例子:“番茄从原来5吨多到现在的7吨多,平均增产2吨;原来只能种植玉米、红薯的‘低产田’变成可以种植经济作物的‘高产田’,原来因缺水只能种一季,现在可以种两三季,亩均增收5000元以上;土地每年流转费用从每亩1000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真正做到了增产、增收、增值。”这一组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见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让农民得到的实惠。
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二五”以来,元谋县累计投入3.9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3.71万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元谋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62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96亿元,创历史新高;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14元,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绝对值连续21年保持全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