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开花了!这些珍稀植物的花朵,你见过吗?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4日 15:46:38  来源: 云南网

近日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园多种珍稀植物开花

快跟小布一起认识下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土沉香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扶荔宫里的土沉香开花了。土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的常绿高大乔木,又名蜜香树、白木香,是传统名贵香料沉香的主要原料植物。

  我国有两种沉香属植物,土沉香和云南沉香。在昆明植物园的观叶观果园内,还栽种着一种名为云南土沉香的植物,虽然名字中带有“土沉香”三个字,但它是大戟科海漆属的木本植物,与产沉香的沉香属没有亲缘关系。

  土沉香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的62种目标物种之一,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被评估为濒危。

  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土沉香传播种子的策略与大百部类似,携带油质体的种子好似胡蜂的猎物,胡蜂会像攻击猎物一样攻击土沉香种子,在“猎杀”后带走油质体并丢弃种子,不经意间就传播了种子。

图片

  土沉香

  2022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发现,土沉香的果荚能释放出14种类似叶片被害虫啃食后释放的挥发性成分,快速吸引胡蜂过来取食,胡蜂最快能在1分钟将种子从细长的线状结构上扯下并带走,在剥下土沉香种子上富有营养的油质体后,胡蜂将种子丢弃在蜂巢所在的树下,而这样的遮光条件有利于土沉香种子萌发。

  多个研究表明,种子搬运距离最远能超过400米,甚至达到500米,胡蜂在种子散布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可能是沉香属植物在进化史上保持顽拗型种子特性的重要保障。此外,科学家还观察到黄猄蚁会访问土沉香的种子,是除3种胡蜂以外唯一的来访昆虫。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紫荆木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扶荔宫温室群内引种栽种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紫荆木首次开花,标志着紫荆木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图片

  紫荆木又名滇紫荆木、滇木花生、出奶木,高可达30米,生长于热带季风区的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荔波等地海拔1400米以下的混交林中或山地林缘,在越南亦有分布。花期6-9月,花多朵簇生于叶腋,味香,花梗被锈色或灰色短柔毛;果期10月至翌年1月,果实椭圆形,果皮肥厚,成熟时味甜可食用;种子1-5枚,子叶为紫红色。

  紫荆木是稀有的油料树种和珍贵的用材树种,值得大力推广,可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储备资源。种仁含油率高,可达45%,味香可食用;树皮含单宁,可用作栲胶原料;树干含丰富的白色乳汁,可提取硬橡胶。在越南北部地区,紫荆木被广泛用于家具和单板制造。紫荆木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叶片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叶片的甲醇提取物对巨噬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消炎作用。

图片

  紫荆木在天然密林中寿命很长,在云南屏边大围山发现有120多年的老树。目前,紫荆木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和紧急行动计划(2010-2015)》《“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的目标物种之一。

图片

  据悉,国内外的学者对紫荆木的分布、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因组学、化学成分、人工培育等开展了多项研究,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剧烈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人工培育技术,建立紫荆木的繁殖体系,科学制定保护策略以实现紫荆木的有效保护十分必要。

  珍贵树材浙江楠

  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又一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浙江楠首次开花,标志着浙江楠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图片

  浙江楠

  浙江楠是我国南方著名的珍贵树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樟科楠属,为高大常绿阔叶乔木,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向其柏教授20世纪60年代在浙江天目山和龙塘山发现的新种。

  浙江楠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较高。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枝叶繁茂,是很好的城市绿化树种。木材坚韧致密,有光泽和香气,不易腐朽,是世界著名的珍贵用材树种。目前,浙江楠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图片

  浙江楠

  昆明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浙江楠种群是2016年4月于浙江舟山林科院引种而来,共7株,定植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定植初期,浙江楠小苗平均地径仅0.4厘米,平均株高仅0.45米。8年来,浙江楠适应性良好,植株生长健康,2022年采集的数据显示植株平均地径生长至5.3厘米,平均株高生长至2.26米。近日,部分植株首次开花,这意味着该物种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了初步成功,且7株植株平均地径达到7.7厘米,平均株高达到3.69米。未来,昆明植物园将对其是否能正常结实及种子的发育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利用这一珍稀濒危树种做出努力。

  撰文:陶恋 唐凌云

  资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市委宣传部

  信息员:陈智发 徐俊

  编辑:王艳 郭晨泽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