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党建 >> 正文
景洪市:高擎党建引领旗帜 奏响兴边富民乐章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3日 15:57:00  来源: 云南网

  乡村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家家户户国旗飘扬,处处都有欢声笑语……一幅“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有效势能,构建指导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群团参与的组织体系。景洪市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在9个边境幸福村,采取县级主推、落实主体责任,乡镇主抓、实行包联帮带,村级主责、开展宣传发动,小组主做、带领群众建设的“四级联创”机制,持续深化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在景洪大地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旋律。

  山乡党旗红

  景洪市基诺山乡新司土村民委员会巴飘村是搬迁村,原来位于深山之中,交通非常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居住地存在山体滑坡风险。为解决发展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2003年,州市乡三级党委政府组织巴飘村整体搬迁,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油干,奋力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硕果满枝。巴飘村小组先后被评为州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文化红旗村、市级基层党员教育实训示范基地(基层治理类)、州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巴飘村小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受到省委组织部的表彰,荣获二等奖。

  “巴飘村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原则,在全村设立了13个党员责任网格,每个网格均选定1名党员包干负责。还积极探索“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成立了党员先锋、巾帼妇女、团员青年、综治小队、先辈老人5支队伍,不同队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村支书车白如是说。

  搭上抓党建促振兴的快车,巴飘村迎来“蝶变”。利用政府项目扶持带动和村民自筹资金,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党员带着村民投工投劳铺设环村路、停车场,搭建“特呢朵”小集市、休息凉亭、议事亭,自家拆围墙,人畜分离,房前屋后植树种花。

  家乡的美丽“蝶变”吸引了青年人才留乡发展和返乡创业,涌现出一批党员示范户、致富“领头雁”。退伍军人陶建雄,2019年返乡创业,和村里的几位年轻人决定依托当地丰富的绿色资源,在家乡发展徒步旅游和乡村旅游。

  2022年,陶建雄和小伙伴们成立了公司,专门做基诺山雨林徒步线路开发和运营。目前,共开发运营了4条雨林徒步路线,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80多人。

  当下的巴飘村小组,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是这个徒步游团队中的一员,职业是雨林向导,每人收入170元/天,每月可增收4000元左右。每位游客还交纳10元线路费给村集体,不仅村民自己腰包鼓起来了,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现在巴飘每周接待游客400至600人,带动餐饮、住宿、集市等收入超过2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4万元。

  党员先锋队队员刀荣华,也是巴飘村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原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橡胶和茶叶,后来眼看村里游客增多了,他带头和姐姐经营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便与“小象客栈”合作,二楼盖了4间民宿,主要为研学团队的孩子们提供食宿。

  在“头雁”效应的影响下,村里现在已经有4家农家乐在经营,还有1家农家乐在积极筹备中,随着游客的增多,每家农家乐年均收入可达10—20万元左右。游客暴增的时候巴飘村还会共同制作长街宴的方式一起促进增收。

  清晨,巴飘村小组从薄雾中醒来,就热闹非凡,只见一辆又一辆旅游车把远道而来的客人送进村里,他们都是被巴飘村的特色民族文化和青山绿水吸引而来。从高处俯瞰,古色古香的巴飘村民居与绿荫苍翠的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一幅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的美丽宜居乡村水墨画卷——拥有94.01%森林覆盖率的基诺山乡,随处可见巨大的板根现象、滴水叶尖、老树生花、寄生附生现象等奇观,走进森林里,就像走进了热带雨林“博物馆”。

  在党建引领下,巴飘村小组坚持把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党建链串联产业链、增收链、振兴链的工作格局。

  村寨画卷美

  走进景洪市勐罕镇曼累讷村委会曼远村,依山傍水、绿树环绕,一排排木结构傣楼错落有致,静谧的乡间小路曲径通幽,古树、古井、佛塔相互映衬,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满鲜花和果树,弥漫着浓郁的傣族特色。

  置身其间——让人感慨这座村庄在岁月洗礼中守住了最初的风貌;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也让人欣喜,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之间,村民的生活品质无需做出牺牲,反而得到了提升。

  曼远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绘就乡村美、农民富、产业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田园”变“游园”。挖掘“一村一品”特色资源潜力,围绕生态果蔬、农事采摘、精品民宿、特色小吃等新型业态,创新引入文创集市、定制旅游、非遗体验等活动,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促进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将房前屋后“方寸地”化作幸福宜居“增收园”。 与西双版纳聚果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知道果业签订655亩土地租赁协议,壮大特色柚子种植业,实现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引领各地游客在柚子基地感受热带风光,领略村寨风情。

  “乡韵”解“乡愁”。以 “竜山”为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研究团队的“竜山自然圣境”保护项目和傣医药社区保护项目,大力开发民族医药学研究,开设“傣医药体验馆”4户,户年均收入5万多元。对百年凤凰花林专门修建围挡,保持好林下生态发展野生牛肝菌,每年为群众带来近80万元的收入。围绕独特的“傣潮”文化旅游,推动“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沉浸式旅游转变,曼远村正在成为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傣族古寨。截至目前,共打造6家非遗文化体验馆,接待游客10万多人,旅游综合收入达40万元。

  “招牌”成“金牌”。近年来,曼远村通过党建引领,围绕“保护传统民居,留住最美乡愁;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保护民族文化,留住历史文脉”的“三保护、三留住”理念,有效激活传统村落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实现乡村美和村民富双向并行,获得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国家传统村落”“云南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巴飘村、曼远村的“好日子”并非个例,“小事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景洪市党委、政府把各族群众的期盼装在心上、做到实处,一个个如巴飘村小组、曼远村一般的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各族人民过上了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云南网通讯员 景组轩

责任编辑:郭小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