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之时,这里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超越了农业。
到上个世纪末,工业门类已较为齐全完备,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这里就有30个工业大类。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这里是滇中腹地——玉溪,一座因产业而立、因工业而兴的城市。
12月1日,玉溪市新型工业化推进暨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明确将进一步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的决心,牢牢牵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深耕拓展园区这个“主战场”,集中攻坚、向“新”而行,持续提升玉溪工业现代化水平。
玉溪高新区局部俯拍。供图
六届市委以来,全市依托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一体谋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成功开辟以“锂”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数控机床等新赛道,强力推动玉溪由“烟时代”向“烟+锂时代”迈进。
玉溪市委立足工业发展实际,研究推动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树起了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
创新成立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从市委层面把全市工业发展高位统筹起来、强力推进;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向“纵队作战、链式发展”转变;
创新产业服务机制,在市烟草产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重点产业服务中心,产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
创新实施“以资源换产业”发展思路,找准产业链“链主企业”开展精准招商,链式招商的模式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新突破,以“链主企业”恩捷股份为引领,“电芯-电池”龙头企业亿纬锂能为核心的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落地玉溪;
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成立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要素保障组,建立重大工业项目提级调度推进工作机制,高位推动解决产业发展涉及的用地、资金等方面的要素保障问题,有力保障推动了一批项目落地建设、建成投产、形成支撑。
2022年完成工业投资318.8亿元,首次突破300亿元,增速140.3%、居全省第二;各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由2020年的2462亿元增加到2800亿元。
当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云南拥有40个工业大类(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玉溪拥有30个工业大类,是全省工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的州市,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创新力足。
“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心、志存高远,老的不丢、发扬光大,新的跟上、做大做强,推动玉溪新型工业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会上,玉溪市委主要领导提出。
玉溪市委、市政府站位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立足玉溪工业发展实际,明确了“3个千亿级+7个百亿级”制造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到202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5%以上,“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50户以上。
玉溪疫苗产业园。供图
其重中之重,就是聚焦“两壮”,抓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产业链重塑玉溪卷烟工业新优势,全产业链打造绿色钢铁新动能;聚焦“两新”,抓实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持续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当前,全市现有卷烟及配套规上企业36户,覆盖20多个领域、63个种类,是国内卷烟配套最齐全的产业聚集区之一,玉溪拿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心壮志,重塑玉溪卷烟工业新优势。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顺利推进,玉昆等企业的部分产品填补了云南空白,“云南绿色钢城”实现装备先进化、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排放超低化。新能源电池产业签约了13个总投资672亿元的项目,在打造重要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0年以来,全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全产业链总产值年均增速达38.6%。
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除了“两壮两新”产业外,玉溪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制造业、有色稀贵金属产业、绿色建材产业、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以及数控机床产业、数字产品制造业,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玉溪从工业大市向现代化工业强市迈进。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园区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是关键性、基础性工作。
玉溪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全市只有一个园区,这个园区叫玉溪”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资源利用、优化产业布局。
玉溪高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
全市将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尽快理顺开发区相关体制机制,完善财政分享机制,剥离社会事务,园区行政管理实现“扁平化”,制定园区领导干部激励政策,激发园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强化组织功能,实现事业单位专业化和公司运作实体化、市场化,积极引入“工业经济型”领域方面经验的人才,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健全赋权清单,持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玉溪市还将推动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新增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1.9%以上;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华为、联通两大数据中心作用,加快推进云南移动双活数据中心、“双千兆”城市、智慧园区建设,不断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推动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经营主体培育的问题,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
云南网记者 李苏榕 浦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