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历史 >> 正文
史读郑和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1日 13:33:14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史读郑和

  郑和(1371-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三宝,云南昆阳州人(今昆明市晋宁区),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父亲和祖父都是极有威望和地位的伊斯兰教徒均被尊为哈只,阿拉伯语音译,为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说明他们都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过。

  《故马公墓志铭》开首便道:“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其家庭在当地颇有名望、家境殷实,其父马哈只为人忠厚、正直、善良,是一位有声望的乡里长者;其母温氏品德贞顺。郑和原随父姓马,后来因屡次立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

  郑和的人生三大转折

  马和入宫

  《故马公墓志铭》中记载:“和自幼有才志”,寥寥几字高度概括了郑和自幼怀有远大理想。赛典赤治滇,厚德仁爱。郑和从小受祖辈英雄业绩的教育和熏陶,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和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云南。云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作为当地名门望族的马和及其家庭,亦受到浩劫。马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年仅三十九岁。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朝军队掳去南京,遭阉割,赐与马皇后为侍童。马皇后死后,又转赐燕王朱棣为侍童,后马和随朱棣到达北平。在随后的几年里,马和随燕王军队转战漠北、辽东等地。十年戎马生涯,使马和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征善战的勇士。此时的他已长得容貌英俊、身材魁梧、气度不凡,成为朱棣的心腹爱将。父辈们不畏艰险追求信仰的精神;滇池旖旎迷人的风光;父母孜孜不倦的教诲,为郑和日后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靖难立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接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为巩固中央帝权,建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开始大范围削除各王势力,燕王朱棣被逼无奈,只好先发制人,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建文帝急派兵三十万北上,征讨燕王,双方人马会战于距北平二十里外的郑村坝。在这一决生死之际,马和自立军令状,率原燕王府八百勇士冲阵,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公元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马和屡建战功,被明成祖赐“郑”姓,从此改称郑和。

  朱棣在对外关系上,积极推行“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睦邻友好政策。在人事制度上,他任人唯贤,选用了一大批像郑和一样有德才的宦官。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使得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天下大治,史称“永乐盛世”,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

  七下西洋

  郑和一生有三个重大转折点:特选皇庭、靖难之役、七下西洋。特选皇庭,为他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靖难之役,充分展示他的才华,马和成为郑和;七下西洋再次展示了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旷世奇才,使郑和成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

  据考证,郑和下西洋共计七次,所行之地涉及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宣德八年(1433)三月,郑和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古里,终年63岁。七月,船队回到国内,宣宗赐葬郑和于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十分宏大,不仅“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而且出行船只最高达200余艘,其中“修四十四丈、广十丈八者六十二”。同时,在出行过程中,郑和船队在沿途各国、各地区停留、交好,参与了沿途海寇剿灭、国家争权等战争并取胜,为明王朝远扬国威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推行和平外交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之久,“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在开辟世界新航路中也有重要地位。梁启超评价:“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可见梁启超肯定了郑和下西洋是时间早于西方、规模大于西方的航海行动。

  郑和下西洋,树立了一座世界和平外交史上的里程碑。肩负着“开道九夷八蛮”“四海一家”“天下同享太平之福”的特殊使命,所到之处,不论国度、民俗民风如何不同,始终尊重异域风俗,开展平等贸易,进行文化交流,促成亲善往来,沟通了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郑和下西洋还做了很多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敬重与爱戴。例如:打击海盗陈祖义、平息安南和占城的战争、调解暹罗与满刺加纠纷。

  促进贸易往来

  2007年,美国《商业周刊》网站评出了“史上最伟大的30名企业家”,郑和榜上有名,上榜理由是:他最具冒险精神,激励后代企业家勇于承担风险。他是唯一一位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位古人,至少比其他入选者早300年。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发展,延伸了中国向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有从雷州半岛到达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直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盛,船队所行之处,都满载着中国盛产的瓷器、丝绸、书籍、土帛布、茶叶、米、谷、豆等大宗货物与诸国进行公平交易,使“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互通有无,双方获利均丰。与此同时,虽仅准许官方外出,但仍有大批国人开始从海上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地经商,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已经冲破朝贡贸易与海禁的樊篱,极其迅速地发展起来。张燮《东西洋考》即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船贸易海外者。”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等形式,完成了明王朝建立“朝贡贸易”体系的愿望。明王朝建立之始,明太祖朱元璋为肃清海上反明势力,颁布海禁政策。至永乐时期,东南海防逐步稳定,加之国力日渐增强,海禁既开,郑和下西洋即满载贵赀,并以“厚往薄来”的方式,与西洋诸国建立贸易往来,亚洲诸国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固的以帆船贸易为中心的“亚洲区域贸易圈”,对近代亚洲诸国白银流通、经济全球化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作者:陈思洁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吝成璋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中级编辑)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至五年(1407年)九月

  占城、暹罗(今泰国)、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苏门答剌、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至七年(1409年)七八月

  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至九年(1411年)六月

  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苏门答剌、小葛兰(今印度奎隆)、甘巴里、柯枝、古里等

  ●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至十三年(1415年)七月

  满剌加、彭亨、急兰丹、柯枝、古里、溜山、忽鲁谟斯、阿丹(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卜剌哇、孙剌、比剌等。此次航海,郑和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红海、非洲东海岸一带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至十七年(1419年)七月

  道经占城、爪哇、满剌加、锡兰、柯枝、古里、南巫里、忽鲁谟斯、阿丹(今亚丁湾西北一带)、麻林、苏禄、彭亨、沙里湾泥、卜剌哇、佐法儿、木骨都束、剌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附近)等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至二十年(1422年)八月

  道经占城、暹罗、满剌加、锡兰、古里、祖法儿、阿丹、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

  先后到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溜山、卜剌哇、木骨都束等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