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云南西盟:佤族木鼓舞传承人岩聪讲述非遗故事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2日 16:21:00  来源: 云南网

  “我从小就很喜欢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小时候跟着长辈们一边巡边,一边向村里的民间老艺人学习,一学就是一辈子,到现在仍感觉有许多需要学习的知识。”今年63岁的西盟木鼓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岩聪向记者讲述自己的传承故事。

岩聪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岩聪是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娜妥坝人,是一个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闲时,他会一边琢磨民间舞蹈编排,一边与民间艺人交流学习。1978年,岩聪开始跟父母亲学习民间舞蹈表演技艺,他曾多次到北京、昆明、普洱等地参加歌舞表演及录音录像。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淀中,他慢慢尝试自编、自导、自演一些民间舞蹈节目,对佤族民间《木鼓舞》《佤笛》《独弦琴》等乐器的演奏及舞蹈表演技巧有一定造诣。

  说起岩聪,村里都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他在地里干农活,晚上自己动手制作“得”“独弦琴”“摆”“佤笛”等佤族民间乐器,目前已经熟练制作70余种乐器。他还经常组织村里的男女老少参加文艺演出,把佤族的民间乐器、歌舞传承下去。2002年5月,岩聪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舞蹈艺人,2009年3月在首届普洱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中,荣获民间器乐“佤笛”表演银奖。

岩聪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在长期的实践学习积累中,岩聪的乐器天赋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他把擅长的“得”“摆”等和佤族一些古调相结合,创新生产生活中有关丰收、喜事、祭祀等活动的古歌吟诵,他创作的佤调及曲调,先后多次在省、市、县文艺创作表演中获奖,并被编入西盟佤族表演的音乐教材。

  随着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佤族民间音乐逐渐被遗忘,面对佤族民间乐器、歌舞人才流失,后继无人的状况,岩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默默在心里发誓,不能让父辈们留下的“财富”在自己这代断了根。他用行动兑现着自己的承诺,积极参加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等活动,先后在西盟多个学校进行佤族音乐、技艺培训,已累计教授700余名学生。2011年,岩聪被聘为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文化传承班”优秀授课教师;2005年荣获西盟县佤族民间歌手选拔赛第二名;2009年,由岩聪参与指导编排的表演节目《情歌》在首届普洱市民族民间才艺大赛中荣获演奏二等奖,也让佤文化走出大山,把民族歌曲向外推介。

  2013年,岩聪获得向云南省档案馆提供口述历史荣誉证书;2015年,岩聪参加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获得证书。

  “佤族的很多民族音乐、舞蹈和乐器演奏大都是口口相传的,许多原生态音乐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看着它逐渐消失,我心痛如刀割,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承好,也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关注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谈起民族歌舞技艺,岩聪感慨地说。

  云南网通讯员 李明丽 记者 沈浩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