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老乡在巩固提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抓实“五项举措”,将边疆基层党组织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提升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思想强边,筑牢“三个心向”
定期组织开展“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和绿美建设“七个一”行动,推动线上线下齐发力,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和“支部书记谈发展”等活动,在村组创新开展“边寨大讲堂”,把群众感恩教育作为提振群众“精气神”和激发内生动力的“必修课”。同时,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内容有效穿插,把“党课+”模式搬到边境一线,用“小课堂”、扛起“大担当”、带动“大成效”。
组织强边,筑牢固边堡垒
持续深化“两个覆盖”,将乡党委工作触角延伸到各党(总)支部“神经末梢”,全面建强6个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推进6个行政村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创建;积极推行“党员+农户”共管共治共享的模式,有效抓实全乡44个党员活动阵地管理工作,让党员活动阵地“强引领、有温度、聚人气”;通过人才回引、本土培养等方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电商直播带货、实用技能提升等重点,大力实施乡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按每年每村培育10名左右“头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全面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
产业兴边,建设美丽家园
发挥好6个行政村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覆盖优势和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综合效益,班老街道成为全县沿边乡镇最具民族特色和商机潜力的精品街道,班搞村南海、上班老村九组、下班老村四组等为代表的一个个“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特色村寨从“愿景图”变成“实景图”;把产业发展作为兴边富民的核心要素,用好“1+3+N”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传统产业上,有序巩固提升橡胶、坚果、茶叶、甘蔗、畜禽、蔬菜6个主导产业稳产增收的基础上,依托临沧云澳达、沧源同顺号等企业让“班老坚果”“班搞白茶”等农特产品实现“下山、进城、出海、上网”;在特色产业上,通过党建引领“热区产业+”的模式,让“两个田园综合体两个产业园”充分释能,实现“好资源”转化为“好钱景”,特别是班搞勐弄“五金”助农利益联结机制,已产生综合收益32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公司收益、农户收入“三增”“三赢”。在潜力产业上,依托班老通道逐渐推动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融合发展,庭院经济、小作坊加工、小微企业等多元辅助作用愈发明显。对标集体经济“251”目标,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一批、自主经营创收一批、资产收益保障一批、其他渠道补充一批“四个一批”壮大村集体经济提质发展;力争2023年全乡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5万元。
和谐稳边,维护民族团结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持续巩固好班老乡及6个行政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成果,发挥好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班老回归主题公园的“载体作用”和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6位老支书的“红色效应”,争创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打造“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乡;让“班老回归”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来的“红利”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核心动力。
联防固边,守护神圣国土
进一步扩面巩固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成果,认真落实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防联控机制和强边固防各项要求,确保辖区42.7公里边境线安全坚固;依托“两网融合”整体构架,以“一核多元、四治协同”铺实乡村善治之路,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级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融合参与的乡村治理,走好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协同”的乡村治理路子;大力推行参与守土固边、参与践行新风、参与村寨治理、参与协商议事、参与产业发展“5个参与”模式,全面增强佤山班老各族干部群众对守土固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云南网通讯员 罗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