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团自然村清风绿林,因盛产白棉纸而闻名,素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在这里传承600多年的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全省“文化惠民示范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芒团自然村175户农户中有造纸专业户62户,年产白棉纸360万张,产值约72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非遗造纸村。
近年来,芒团自然村围绕非遗传承怎么做、基层组织怎么强、民族团结怎么办、乡村振兴怎么干,激活党建引领这个红色引擎,以文化传承、基地示范、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发展,展现出一派组织强、村寨美、群众富、边疆兴的景象。
选育一批“接班人”,让技艺后继有人。芒团造纸技艺文化传承传女不传男。对芒团傣家巧女子来说,“妈妈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她们毫无保留搞好传帮带确保传承技艺“原汁原味”。近年来,芒团完成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1人(玉勐嘎)、省级1人(引弄)、市级1人(艾叶)。依托党员活动室、村史馆、非遗馆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产业技能、手工造纸经验交流活动,建成2300平方米造纸文化广场、1900平方米手工造纸传习馆和展示室,年内举办传承人经验交流10场次200余人次。这个被誉为中国造纸术“活化石”村落已然成为家家户户掌握造纸术,个个都是非遗传承人的非遗村。芒团家族造纸第九代传承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艾叶主动担起“头雁”先锋作用,2013年参加全省农村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2016年参加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把古老的非遗技艺带入“大舞台”相互交流碰撞,融入现代元素,传承600多年的手工造纸技艺至今仍有勃勃生机。
创新一批“新文产”,让纸艺有品有市。芒团自然村以“万名干部规划家乡”为抓手,听取回乡干部、乡贤能人意见建议,因地制宜规划芒团自然村发展蓝图,通过弘扬红色、民族、非遗“三种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手工造纸、冬早果蔬“三个产业”,打造了民族团结示范、乡村振兴农村干部教育实训、农旅一体化发展示范“三个基地”。通过芒团手工造纸文化产业合作社牵头,建立种苗、农资、技术、管理、服务“五大保障”体系,推进万亩构树造纸原料基地建设,采取统一技艺、统一规格、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五个统一”推进白棉纸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白棉纸产量由2012年的80万张增加到2022年的360万张,产值和单价均大幅提升,真正把“一张手工白棉纸”培育成了群众致富增收的“大产业”。芒团积极创新产品技艺,主动对传统手工白棉纸技艺进行改进,如:在纸张内嵌入美丽花草、勾勒美丽图案,增添白棉纸光泽,如今的芒团可以生产各式各样不同规格的白棉纸,可用于生产笔记本、记事簿、扇子、灯笼、茶盒等。
促生一批“文旅业”,让文产落地生根。芒团自然村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党群携手深入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建立“智慧党建+”,打造“智慧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游客可以在生产基地亲自体验造纸11道工序,建有“农家乐”2户,傣家民宿88户,自然村每年接待游客约8万余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400多万元。通过党员带领群众种植连片冬早果蔬1850多亩构建农旅互促格局,做优绿色生态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牌,实现收益2100多万元。同时,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线,组建“芒团乡村振兴理事会”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创建,强化乡土游,结合芒团白棉纸非遗传承、农旅融合发展,把乡村旅游打造成芒团的又一产业支柱。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
云南网通讯员 李勇 张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