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首民谣:“新兴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华宁陶器烧得绿……”碗窑村是华宁陶的发源地,有记载的制陶历史可追溯至600多年前。
陶器承载着手艺人的温度,彰显着手艺人的风格。在碗窑村,来自不同地方的制陶手艺人齐聚于此,学习传统技法,创新华宁彩釉,续写着华宁陶的故事。
“我一直很喜欢华宁陶绚烂的颜色,这些颜色赋予了我创作的无限可能。”制陶人胡文杰2008年从老家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来到华宁县,拜当地老窑工为师,潜心学习5年后,于2013年正式定居碗窑村,开设了自己的制陶工作室——古月品陶轩,成为了碗窑村窑街改造后的最早一批入驻的商户。
在此之前,碗窑村窑街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碗窑村,基础设施不完善,进村路坑洼不平,四周都是老旧房屋,居住环境很差。”宁州街道上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毛磊翻出以前的村容照片,与如今的青石板街道、统一外墙颜色的古朴房屋、绿草鲜花装点的道路两侧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年来,碗窑村开展省级旅游名村建设,实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美丽乡村+文化”等项目,积极打造以陶瓷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特色村。
节庆日及每个月赶窑街活动期间,碗窑村都会开展苗族刺绣、竹编、彝族烟盒舞、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举办乡村音乐节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各制陶企业则展示销售各类陶制产品,吸引客商。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华宁陶以千色万彩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碗窑村人的汗水同样凝结成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在整个碗窑村,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陶产业链。从原材料泥巴,到制成半成品、上色、销售,都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村民们都变成了产业链中的一名工人。”毛磊说。随着产业不断发展,配套产业也在逐步完善中,餐饮、陶主题民宿都已投入经营。
“今年我的产品以订单方式出售,产值达到了80万。”胡文杰将大理陶与华宁陶的特色融合,制作出的产品深受客商喜爱。在碗窑村窑街上,入驻的商户已达到30余户。
线下游人如织,线上也热闹非凡。“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一起感受华宁陶的魅力。”晚上8点半,主播文琳准时出现在了“华宁陶”直播间,带领观众“云游”华宁陶的世界。面对市场冲击,华宁县主动探索“华宁陶+电商+直播”的营销模式,借势推动华宁陶产业转型升级。采用“政府平台公司+现代农业服务公司+陶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资金有保障、分工有细化、产品有渠道的官方电商平台;培育华宁陶品牌代言人和华宁“一县一星”“一企一星”,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以“华宁陶+美食、美宿、美景、美礼、美城、美村”为素材,采用全媒体+短视频的宣传新模式,增强华宁陶吸引力和亲和力,提升华宁陶品牌形象。目前,全县打造华宁陶官方直播平台2个,企业直播平台10余个,直播带货收入达900余万元,推动了华宁陶瓷文化产业朝向全产业链模式迈进。
2021年,碗窑村共接待游客3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5亿元。“我们还建成了华宁县陶博物馆(展成馆)展厅,设置生活日用陶、建筑园林陶、工艺美术陶以及华宁陶4个展区,向游客充分展示华宁陶历史以及发展历程。新增多处网红打卡点,还增设了陶影空间(咖啡吧),拉坯体验工作室,实现华宁陶文化展示更具感染力,景区业态更加丰富,旅游吸引力更强。”毛磊表示,将依托碗窑村建设,持续走好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擦亮碗窑村乡村旅游名片,进一步讲好华宁陶的故事。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殷洁 浦美玲 马喆 李苏榕
华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志莲 刘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