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风起云岭 美名传千古 云南古代清官廉吏】杨一清:出将入相 文德武功
昆明金殿后山麦冲村杨一清博物馆
南京明史馆南廊杨一清石刻画像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杨一清》(局部)》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漫步于昆明翠湖畔,时常会陷入历史的追忆和探寻中。翠湖畔曾建有一座杨文襄公祠,其大门书有对联:“名世五百年,文武经纶,公真不朽;故乡七十里,湖山俎豆,神其来歆。”杨文襄公的故乡位于今云南安宁市杨阁村,在安宁温泉的环云岩上,至今还有袁嘉谷所题“杨文襄公故里”六字。这位高名望的“杨文襄公”,就是杨一清。
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又因他生于云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故晚年自号“三南居士”,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从政50余年,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三任“三边总制”、两任“内阁首辅”,是历史上云南籍在朝为官时间最久,官阶最高的人,故有“杨天官”之称。在政治生涯中,杨一清功勋卓著,政绩斐然。他尽忠职守,保家卫国、守疆安民;他刚正不阿,无畏权贵,勇于斗争,匡扶朝廷;他忧国忧民,直陈朝廷弊端,整肃纲纪;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多有建树。杨一清文可治国,武可安邦,被赞“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盛名远扬。《明史》称:“其才一时无两”。
聪颖过人、年少入仕。明景泰五年(1454年),杨一清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其父杨景据名言“圣人出,黄河清”,为儿子取名“一清”,希望儿子以“一清社稷”的愿景积极入世自我勉励,望其清清白白做人。杨一清自幼天赋卓越、聪颖过人,有“神童”之誉。史载:“一清七岁,能文,心计精。取书廛日记,米盐繁屑多寡之数,一过则举无遗”。八岁“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入翰林院读书,并深得英宗赏识。14岁中解元(乡试第一名),19岁中壬辰科(1472年)进士,授中书舍人。从此,杨一清开始踏入仕途,实现着其父“圣人出,黄河清”的期许。
督理陕西马政,为国保疆安民。马匹历来都被视为“甲兵之本”。明廷边防重点是防御北方的蒙古,故而陕西马政对于明代边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明初陕西马政大盛,但自正统以后陕西马政废弛日甚一日,到弘治末达于极点。马政怠废,马匹骤减,明军西北边防能力大为削弱,引起明廷高度重视。弘治十五年(1502年),经兵部尚书刘大夏推荐,杨一清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职衔受命督理陕西马政。杨一清上任后,亲自详细考察,针对弊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一是整肃官员队伍,提高为政效率。他罢免了苑马寺卿李克恭、灵武监正李谦、广宁苑圉长卫昌等渎职、贪污腐败官员,大力提拔陕西布政司右参政车霆、陕西按察司副使王寅等一批有才干的官员。同时,提高卿寺官员的政治地位,激发为政热情,重建了勤政廉洁的官员队伍。加强苑马寺基础设施城堡、马厩、营房等建设,清查草场,杜绝侵占行为。增加种马额和牧马军的人数,稽考骑操官员,还通过复金牌之制、重惩私贩、广积价茶等措施,修复茶马旧制。经过治理,陕西马政面貌焕然一新。据史载,此四年间,茶马贸易得以复兴,明与蒙古共易马19070余匹,尚积茶45万斤;陕西监苑更呈兴旺景象,“草场地复,牧军数增,城堡相望,苑厩罗列”,常牧马33500匹。陕西马政的复兴,大大增强了明朝西北边疆的防御能力,有效遏制了蒙古势力对明朝的觊觎与进犯,有力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国防安全和人民的安全,为弘治朝政局的稳定和“弘治中兴”创造了条件。
无畏权贵,匡扶社稷。杨一清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他无畏权贵,敢于斗争,巧妙设计铲除把持朝政、为祸朝廷的弄权奸宦刘瑾,挽救社稷于危难之中。明武宗朱厚照自即位后,喜好玩乐,怠于朝政,信用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党”。刘瑾得势后,趁机加紧培植羽翼,窃据国家军政大权,排斥异己,朝廷正直端方的官吏被摧折殆尽,朝政旁落刘瑾手中。朝中众臣虽对刘瑾深恶痛绝,又无计可施。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安化王朱寘鐇打着诛刘瑾的旗号起兵叛乱,杨一清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临危受命,担任右副都御史北上平叛,此次与他一同受命平叛的还有“八党”之一的张永。在杨一清赴职途中,安化王被擒获,叛乱随即平定,杨一清就与作为监军的宦官张永留在宁夏处理善后事宜。此期间,杨一清探知张永与刘瑾面和心不和,于是利用“八党”内部矛盾来分化瓦解该势力。杨一清说服、策动张永参奏刘瑾。八月,张永借押解安化王朱寘鐇及何锦、丁广等至京献俘之机,依照杨一清谋划之计,向武宗揭发刘瑾阴谋不轨等若干罪状。武宗震怒,令连夜逮捕刘瑾。次日,交廷臣议罪,并派人抄籍家产。最终,刘瑾以30余条罪状被凌迟处死,榜示天下,朝野称快。杨一清功不可没,有学者称之为“扶明王朝大厦于将倾”。
嘉靖九年(1530年),杨一清被次辅张骢等人诬陷,“落职闲住”。《明史》载:“一清大恨曰:‘老矣,乃为孺子所卖!’疽发背死。遗疏言身被污蔑,死且不瞑”。杨一清宦海沉浮50余年,“功著边徼,名显社稷”。他文武双全,尽忠职守,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外息叛乱,内除奸佞,其功绩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刘鸿燕 文/图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