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首发旅客列车C3次准备完毕,请指示!”
“发车!”
2021年12月3日,在中老两国领导人和无数民众的注视下,一辆“复兴号”列车缓缓从昆明站驶出,一路南下,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跨过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经过中老边境友谊隧道进入老挝,抵达万象。
2022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运营满一周年。这一年来,中老铁路不仅为两国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更是通过“硬联通”,使两国民众“心联通”,记录着中老两国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友好历史,生动见证着历久弥坚的中老友谊。
这里,铭刻着友谊
在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当日,中老铁路零公里标雕塑也在昆明站北广场揭幕。
中老铁路零公里标雕塑 记者 雷桐苏 张彤 摄
这座雕塑总高3米,由圆形徽标、基座组合而成。圆形徽标上方为“中老铁路”中英文字样,中心图案是中老铁路标识,其主题为“穿越山河”,采用“山峰”“桥梁”“列车”三种元素组合,整体造型略有倾斜,体现铁路的动感与速度。
基座采用上方下圆结构设计,圆形底座半径为1961毫米,寓意中老两国1961年建交,基座高度为1225毫米,代表中老铁路于2016年12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
基座的正面为中老铁路线路图,左侧面为海上丝绸之路浮雕图案,右侧面为陆上丝绸之路浮雕图案,背面镌刻的文字为中老铁路简介,正面下方为“中老铁路零公里标”中英文字样。
中老铁路零公里标雕塑在昆明站北广场揭幕 记者 雷桐苏 张彤 摄
匠心独运
气势恢弘
这座雕塑如中老两国的友谊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这里出发
这条铁路更多的细节里
都铭刻着“友谊”的基因
众所周知,中老铁路沿线风情独特,眼中有花、窗外有绿、一站一景,可以说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穿梭在自然风景中的中老铁路列车,藏着友谊的人文之美。
“澜沧号”动车组,采用“红、蓝、白”三色涂装。“澜沧号”源于老挝的古称“澜沧”王国和流经中老两国的澜沧江,寓意两国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关系。
澜沧号”动车组 国铁集团 供图
动车组内饰采用“占芭天香”“锦绣江山”两种主题设计,每组座椅下方均设有中国和老挝标准电源插座,旅客信息显示、广播和服务标识均采用中文、老挝文、英文三种语言。
“澜沧号”动车组内部
在技术方面,“澜沧号”基于国内先进的“复兴号”动车组技术平台,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定制化、智能化理念,结合老挝当地自然环境、线路条件和本土文化为老挝量身打造。可以说,“澜沧号”动车组是中国先进技术和老挝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是中老两国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缔结着友谊
中老铁路在中老边境的相接处,是名为“友谊隧道”的跨境隧道,这是我国首座跨境铁路隧道,为展现中老两国传统友谊而得名。隧道全长9.59公里,其中我国境内7.17公里,老挝境内2.42公里。
友谊隧道 吴猛 摄
在这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分别驻守在中老铁路友谊隧道的两端,维护好友谊隧道的设备,守护着隧道的安全,确保中老铁路运输畅通。
中老两国工人在老挝万象省的中老铁路施工现场协力铺轨
27岁的接触网工边疆就是其中一员。入夜,友谊隧道里灯火通明,边疆正与同事们一道,对隧道内的线路、电务、供电等设备进行维修养护。为了做好跨境隧道里的防疫工作,他们在铁路制服的外面,又套上了防护服。中国境内7.17公里的铁路,需要检测的接触网吊弦740根,弯腰测量接触网的数据近1000次。在友谊隧道中老铁路国境线接轨点两侧,隧道的内壁上分别有中国和老挝的国旗,当检修工作行进到此处时,边疆不禁感慨:“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工作,总会有种神圣的感觉。”
边疆与同事对友谊隧道进行检修 吴猛 摄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中老友谊的标志性工程,检修标准都要高一档、严一格,所以每一次检查都是以0.1毫米为精度。”随着中老铁路的平稳运行,国际联运的列车越来越多,边疆和工友们的任务也更重了,但大家都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苦、不言累,便渐渐成为了一种默契。叫边疆,在边疆,守边疆,边疆笑道:“我就是为了守护友谊隧道来的。”
“叮当,叮当……”工具锤轻轻敲击车体,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在万象北郊的中老铁路铺轨基地,老挝姑娘希达·平蓬莎万顾不上擦去脸上的汗珠,正全神贯注跟着中国师傅学习火车检修。“这条铁路是承载着老中友谊的希望之路、梦想之路。我的梦想是成为老挝第一代女火车司机。”希达十分自信地说。
老挝学员跟着中国师傅(右)检查列车
希达来自老挝北部城镇勐赛。2016年,她从家乡坐了16个小时大巴到昆明,学习中文和电气自动化。完成学业后,希达进入中老铁路第一期机务培训班学习。“老中铁路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将带动老挝全方位发展。”希达说,这条铁路能让老挝走得更远,也让她离梦想越来越近。
从中老铁路建设开始以来,许多老挝当地人成长为“铁路工匠”。在中老铁路中国电建水电三局项目部的焊接车间里,焊花飞溅,一位皮肤黝黑的工人正专心致志地焊接配件,他就是来自琅勃拉邦的老挝籍电焊工康鹏。在中国师傅指导下,初来乍到的康鹏进步很快,如今已成为工班长,带领着10名焊工。康鹏夫妻俩都在中老铁路项目上班,“如今家庭收入提高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费了。”康鹏期待疫情过后,可以和家人一起坐火车去中国旅行,还想送孩子们到中国留学。
据统计
中老铁路建设期间带动老挝当地5000余人参与建设
带动当地就业超过11万人次
也培养起一批老挝籍工程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
为老挝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他们,见证着友谊
在中老铁路列车上,24岁的傣族列车员依波逢娴熟地为旅客递上一杯咖啡,虽然因防疫要求戴着口罩,但是从依波逢弯起的眉眼可以看出,这个身着“丝路花语”工作服的姑娘是在微笑着服务。有过老挝留学经历的她,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老挝语,交流起来让老挝籍旅客倍感亲切。“他们对中老铁路赞不绝口,这让我感到很自豪。”依波逢说。
列车员依波逢为旅客递上一杯咖啡 新华网记者 侯强 摄
列车长赵莹静为了能消除外籍旅客因语言不通产生的无助感,苦练老挝语、泰语和英语,作为中老铁路首发列车的列车长,如今,她已在这条铁路线上值乘了40多趟车次。有一次,赵莹静在值乘时遇到几个老挝籍留学生,便与他们交谈。“我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心底的喜悦,他们说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带家人乘坐火车到中国旅游,欣赏沿途风景。”
赵莹静 受访者供图
赵莹静在整理旅客的行李 新华网记者 侯强 摄
中老铁路开通一年以来,人们早已对中老铁路上动车飞驰、货运繁忙的景象习以为常,动车上的“丝路使者”也伴随着中老铁路一起成长,成为国内外文化桥梁纽带上的先行者。
老挝工作人员在“澜沧号”动车组前留影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老友谊的标志性项目,中老铁路从建设伊始起,就受到了老挝民众的持续关注。“老中两国山水相连,睦邻友好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中老铁路是中国朋友支援修建的,非常感谢。期待着可以坐上火车去中国、去云南。”“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我可以坐着中老铁路列车去中国看一看。”“老中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志同道合的好同志,携手并肩的好伙伴,祝愿老中友谊万古长存。”……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言,共同见证着这条“友谊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身着的“丝路花语”制服的列车员
中老铁路通车一年以来
已成为许多当地人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
老挝旅客和很多周边国家
包括泰国游客都来乘坐中老铁路的动车组打卡
截至目前,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50万人次
国内段日均开行客车42列
累计发送旅客720万人次
老挝段日均开行客车6列
累计发送旅客130万人次
同一江水,由一条铁路贯穿,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同一个梦,由一条铁路承载,从此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同一条心,由一条铁路联结,从此两国人民携手并进、友谊地久天长。
策划:李洁 范春艳
编辑:胡津滔 范春艳 孙寅翔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自云南网、云视网、新华网、人民铁道网、“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央广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