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组织系统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主责主业,突出问题导向,服务中心大局,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为推进普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滋养初心、淬炼党性,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能量。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抓好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常态化开展系列主题培训,近年来,市级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18期,全覆盖轮训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乡镇(街道)党政正职6953人次。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2200余期,25万名基层党员走进党校,感受新时代、学习新思想、坚定新担当。开展务实管用的精准化培训,市级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457期次、培训各级干部6.4万人次。常态化推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上讲堂,自2020年5月以来,“普洱干部讲堂”已连续举办36期,培训13.32万人次。
选贤任能、常管常严,锻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深刻把握新时代干部工作要求,鲜明树立重一线、重实干、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实施“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和专业干部培养三年专项行动”,干部队伍逐步形成“95后”高校学子、“90后”正科、“85后”副处、“80后”正处四线梯次架构。持续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21名“90后”优秀年轻干部跨县(区)担任乡镇党政正职,33名历练扎实的年轻干部进新一届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出台《市管领导干部实绩管理办法(试行)》《招商引资项目一线考察干部评价部门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坚持凭实绩论英雄,仅2020年就提拔使用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干部36名,提拔使用疫情防控一线干部35名。稳步推进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2020年以来,市管干部晋升职级377人次。
夯基垒台、积厚成势,巩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坚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提升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完成各领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基层党组织增加到10138个,各领域盲区、空白点全部消除。连续两年开展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行动计划,实现全市所有村(社区)应建尽建,9683个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14235个村民小组。三分之一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城市社区实现网格党支部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治理基层、服务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连续5年每月推送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提升“宾弄赛嗨”内涵,深化连接共建互帮互助,推广“政企党建联盟”“产业党建联盟”引导组织共振。全力以赴为国守边,一线卡点全部成立临时党支部,总结推广“班户联建”“新时代边境先锋队”“国门党建一体化”等一批特色做法。
健全制度、理顺机制,汇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智力。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新引才育才聚才方式,人才工作创新突破。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普洱人才工作实施意见、“茶城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高校学子智荟普洱”行动,吸引集聚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来普留普就业创业。进一步发挥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建成普洱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持续开展市县两级医疗专家智力帮扶。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市累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87个,朱有勇院士的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全市推广。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多个高校搭建对接渠道,达成多个领域合作意向。持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全市筹建人才公寓450余套,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清单,发放茶城惠才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留才的良好环境。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普组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