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张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2012年接触到了脑瘫儿童,便把时间都给了这些宝贝,在她眼里的本职工作却温暖了无数的家庭。
等你长出翅膀,谢谢你记得我曾经是你的拐杖
从医36载的主任医师张梅说:“医者父母心,我最开心的,就是听到残疾孩子们叫我张妈妈,我最幸福的,就是能够为残疾孩子们点亮康复之光,让梦长出翅膀。”
曾经,蒙自市鸣鹫镇一个先天性马蹄足内翻的贫困小女孩,用脚背行走了7年。她看了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比划了一个翅膀展开的动作,说:我想飞,我真的想飞!
小女孩来到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经过两次成功的手术后,由“张妈妈”的康复团队对其进行康复治疗,成功告别了用脚背走路的日子。后来,小女孩长成一位花季少女,还参加过红河州残疾人举重队的训练。
张梅欣慰地微笑着说:“我还记得当年小女孩依依不舍出院时的情景,就像一朵蒲公英准备迎风飞翔,离开妈妈的怀抱,一瞬间我看见了花瓣打开翅膀,那是梦想在发芽,我能触摸到打开翅膀,那是梦想在开花。而我自豪的是我曾经是陪伴他们走过坎坷的拐杖。”
不回家是因为以院为家
张梅的丈夫说:“张梅是一个以院为家的工作狂,有一年她自己的手腕意外骨折,上着夹板,也要去医院为患儿做康复治疗。”在张梅主任带领下,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打造了一支精医重德、团结奉献的康复团队,“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成为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执着追求的目标。
早在2012年,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就成为个旧市残联儿童康复定点医疗机构,收治脑瘫患儿。张梅说:“面对患儿父母期盼的目光,除了心疼,就是全力以赴拯救孩子的使命感。”面对肢体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自闭症孩子,张梅带领着康复团队,把每一个孩子都抱在自己身上,鼓励孩子们战胜害怕、悲观、失望与恐惧,陪伴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一点点康复。
2021年3月23日,红河州残联与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合作运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2021年9月16日,红河州残疾人康复中心暨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启动运营,按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院,2022年2月7日正式开诊。这是一座集残疾人康复治疗、辅具适配、社区康复指导、残疾等级医学评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填补了红河州州级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的空白。
已近耳顺之年的 “张妈妈”,欣然受命,义不容辞担当起康复医院的负责人。目前,主要承担红河州0-18岁肢体障碍、0-6岁脑瘫以及孤独症、听力障碍患儿的免费康复训练,每年预计康复1300人次以上。
张梅向残疾孩子们庄严承诺:“我们是基石,想为你铺就平坦的道路。我们是跑道,想成就你的奔跑与冲刺。”
700多残疾孩子的“张妈妈”
2021年以来,“张妈妈”带领团队,行程3000多公里,足迹遍布红河州8个县市,完成了700多名残疾儿童的筛查工作。张梅的独生儿子表示:“我为妈妈的工作欣慰而自豪,那么多孩子叫她妈妈,我也有了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各民族兄弟姐妹。”
张梅说:“每一个患儿,都由我亲自评估。”第一次筛查工作,是到各县市残联完成的,发现许多乡镇的患儿无法到达指定地点完成评估。于是,第二次筛查,“张妈妈”就把工作下沉到各县乡镇,发现大部分患儿的父母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照顾,加之每个自然村离乡镇比较远,交通不方便,有的老人难以带着残疾的孩子到乡镇残联进行筛查评估。于是,“张妈妈”决定,下一步筛查工作要入村入户,绝不漏掉每一个有康复需求的孩子。
把每一个残疾孩子视同己出,这不仅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敬佑生命、敬业奉献的真实写照,更是“张妈妈”一颗情深似海的“慈母心”。
云南网记者 赵岗 通讯员 赵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