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抓实就业帮扶 托起增收希望——昭通市镇雄县推动农民增收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5日 09:48:00  来源: 云南网

  今年以来,镇雄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稳存量、调结构、树品牌、促增收” 思路,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扎实做好保就业稳就业工作。截至目前,77.91万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6.99万人,转移率86%。其中,省外转移40.46万人,占比60.4%;30.36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26.63万人,转移率87.7%;36435个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33994人,转移率93.3%。

  第一,培训一批技工,变体能经济为技工经济。紧扣劳务品牌打造、省外发达地区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劳动力所从事的工种,采取“在家门口培训”、“送培训到工地”、“百日行动”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培训水电工、五金工、钳工、缝纫工等2.7万人次,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体能型变为技能型,由技能型变为工匠型,由体能经济变为技工经济。目前,积极筹措300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正在组织培训中。

  第二,打造一批品牌,变镇雄民工为镇雄工匠。综合分析区域分布、行业工种、从业规模、技能水平等因素,集中力量培育“镇雄五金工”、“镇雄水晶工”、“镇雄缝纫工”等系列劳务品牌,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比如,“镇雄五金工”品牌带动就业6万余人,主要集中在浙江永康,通过政企合作模式,与浙江永康步阳集团建立战略劳务协作关系,以点带面推进品牌培育,带动就业效果明显,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劳务品牌。目前,该企业在岗镇雄籍员工1200余人,镇雄籍员工已成长为企业生产技术主力军,月工资6500元左右,且就业稳定。

  第三,发展一批产业,变外出务工为就近就业。镇雄县紧紧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在3个万人安置点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精准布局实施纺织服装等“4个1平方公里”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园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到浙江、上海、福建、成都等地考察招商,诚邀企业实地考察寻商机、选项目、找投资,成功引进浙江蓝贝、潮州宝涛服装、上海永润考拉鞋服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镇雄,因地制宜发展了上百个“家庭作坊式”就业帮扶车间,帮助5168名返乡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比如,中屯镇青山村村民成园,在打理完家务、照料好孩子后,来到当地就业帮扶车间上班,从事防护服务封胶喷logo图工作,由于技术娴熟,每月工资6000元至7000元。同时,按照“1+1+N”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制定竹子、生猪等高原特色产业五年高质量发展方案,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党组织领办公司为纽带,通过发布建设家乡倡议书、举办春节返乡企业家座谈会、组织返乡考察等方式,引导镇雄籍在外企业家、致富能人等,携带技术、资金或项目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先后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8家,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66个,有效推进100万亩竹子、200万头生猪、20万头肉牛、10万亩辣椒、6万亩魔芋等产业基地建设。

  第四,扶持一批创业,变转移输出为回引创业。依托成贵高铁、叙毕铁路等便利交通区位优势,加快以勒现代物流产业园、滇东北粮油物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县城冷链物流产业园和泼机、果珠、中屯、赤水源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延伸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促进创业。目前,建成县城电商物流创业孵化园、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综合服务中心,现已入驻商户76家,带动返乡创业就业850余人。建成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7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30个。对有创业意愿人员特别是返乡人员,符合条件的给予创业贷款扶持,发放贷款1232户、2.33亿元,带动就业2796人。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机制,大力实施“古邦归雁”行动,推进“333”工程(贷款3万、全额贴息3年、符合条件奖补3万),县级筹措资金每年扶持1000户以上,帮助群众返乡创业就业,目前,已放贷1000户、3000万元,带动就业2512人。

  第五,开发一批岗位,变无业可就为公益安置。分类建立返乡后正在隔离人员、已就近就业人员、待业人员和有意愿外出人员台账,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对近期有外出计划的返乡人员,积极推介省外优质岗位;对有就近就业意愿的,依托就业帮扶车间、易地搬迁后扶产业园、在建工程等,吸纳就近就业;对因照顾家庭暂不能外出的,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就业;对有培训意愿的做好工种登记,达到开班条件后统筹组织培训,确保群众增收不受影响。目前,已优先安置人年均收入8000元以下群体和返乡回流人员,开发乡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31635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兜牢就业底线。

  实践证明:镇雄县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镇雄工匠,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体能型变为技能型,由技能型变为工匠型,由体能经济变为技工经济,同时通过发展产业、扶持创业、开发岗位等,推动劳动力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多渠道拓展增收空间,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稿

责任编辑:崔庆波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