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红河州:赓续优秀民族文化 让非遗“声声不息”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5日 22:27:11  来源: 云南网

  “现在是最好的时光,兄弟几个生活在这里,幸福到太阳都不想落山……”夕阳西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端坐在自家的火塘边,吟唱古歌,讲述着哈尼族古老的历史,低沉的嗓音,古朴的曲调,穿过哈尼人世代居住的蘑菇房,在层层叠叠不见尽头的千年哈尼梯田上空萦绕。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今天的哈尼山寨,歌声相伴于勤劳的哈尼人左右,不时在田间地头传出,从日出忙碌到日落,总在不经意间为哈尼人鼓劲打气。

  这些被世世代代哈尼人传唱至今的古老歌曲,即哈尼族古歌(民间称为“哈尼哈吧”),以古朴苍远的古老歌唱调式,讲述了哈尼族的农耕文化,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是哈尼族梯田农耕文明的记忆载体和传承手段。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在哈尼人的记忆里,哈尼古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源泉,是哈尼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伴随一代又一代哈尼人走过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然而,随着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融入,哈尼人精神追求的日益多元化,加之人口流动的加剧,最受老一辈哈尼人喜爱的哈尼哈吧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会唱哈尼哈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哈尼古歌如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极大的失传风险。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绝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各级各部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哈尼古歌的传承与保护被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委会洛么村的陈习娘,是哈尼多声部民歌国家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在田野间吟歌、跳舞,有着“不跳乐作谷子不饱满,不跳乐作寨子不热闹”的情结。陈习娘怎么也没有想到,教会自己认识自然、学习农耕文化和为人处世的哈尼古歌,能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在第一次接过传承补助经费时,陈习娘激动得热泪盈眶,内心也更加坚定地要保护和传承好哈尼古歌,“现在,我在传承点、学校教了很多人唱多声部,都是口传心授,我希望孩子们能多学一点,把多声部民歌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校园绽放。也希望有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可以听到这山野间的天籁之音。”

  近十年来,红河州不断制定完善关于持续推动哈尼古歌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方案,在全州进行贯彻落实;召开学术论证会,形成了哈尼族古歌的定义;积极争取各级资金保障,切实保护传承好哈尼古歌,让沉淀数千年的古老韵律,再次从大山深处升腾,涤荡人们的心灵……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有好的政策加持,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让古歌在民间存活下来。”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哈尼古歌“四季生产调”州级传承人高有兴说。和他一样,现在全县有8名省级、33名州级、143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哈尼古歌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县文化部门经常组织举办哈尼古歌传唱培训和组织开展传唱展演展示和进校园活动。”高有兴说,已经有一大批哈尼古歌传唱人员成长起来。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古歌留住的是文化的根,守住的是民族的魂。”说起如何保护好哈尼古歌,州非遗中心主任杨林介绍,为进一步保护哈尼古歌,红河州拟定了哈尼古歌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哈尼古歌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建设,“一直以来,我州不断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和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传承人的经费补助。通过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实施静态保护,并充分结合民俗、民族传统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原汁原味的哈尼古歌展演和传唱活动,开展传承培训,培养传承保护人才,完善传承基地建设。”

  红河州始终把挖掘、整理、传承哈尼梯田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文化工作者进村入寨搜集整理民间古歌古舞,历经一年时间精心创作编排,打造了民族歌舞《哈尼古歌》,先后荣获第八届云南省文学艺术舞蹈金孔雀奖和第十五届云南省新剧目展演导演(编导)奖、剧作奖、舞台美术三个奖项。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2019年,该演出走进中央党校和中央民族大学大获成功、好评如潮,这也是红河州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

  《哈尼古歌》的全新编排,让哈尼族农耕文化成功走出国门,站上了世界的广阔舞台,哈尼人传唱的千年曲调向国内外展示出农耕文化的魅力。

红河州让非遗“声声不息”

  如今,在红河州哈尼族聚居的村寨,都能看到哈尼古歌传承人的身影,他们以师徒传承、家庭传承、民俗节庆中的自然传承等方式开展传统活动,在现代社会传承着古老的民族文化。

  据统计,全州有各级、各类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52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州级、县级传承人12人、48人、287人。非遗传承发扬的内在活力生生不息,一曲曲悠扬的哈尼古歌飘荡在无垠梯田之上,唱出与时代交融贯通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常一鸣 余云龙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邓蕊丹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