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之窗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政协之窗 >> 正文
【文苑热土】书香里的中秋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0日 10:40:02  来源: 云南政协报

原标题:【文苑热土】书香里的中秋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中秋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从古至今,在这个皎皎月明、秋景如画的节日,不知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几多流传甚广的旷世美篇。又到一年中秋月圆时,让我们一起重温古籍里的中秋,在墨香的文字中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现存文字最早见于《周礼》,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 “秋分夕月”的记载。至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到了明清,中秋已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代名相张九龄遭奸臣排斥,贬谪异乡,中秋之夜,独自望着苍茫大海,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愈发思念远方的亲友,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望月怀远》。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至今诵读,依然让漂泊他乡的游子产生心灵共鸣。可以说,诗人笔下的一轮明月,是千百年来,镌刻在华夏儿女心中的一个文化图腾。

如果说张九龄的诗句诠释的是一种怀人之念,那么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思乡之情;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映了哲学之论;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描写了明月之美;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传递了怨月之思……

而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独领风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这阕词时,苏轼与王安石因政见不同被贬在外。他本想到离苏辙比较近的地方为官,可愿望没能实现。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想起多年没见的弟弟,苏轼心潮澎湃,借着酒兴写了这阕词。也许苏轼做梦也没想到,此词会被后人视为“对月抒怀”题材的巅峰之作。

中秋不只有月亮,还要吃月饼,民谚就有“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既是现代人舌尖上的最爱,也深受古人的追捧。苏轼曾作《月饼》诗点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简练的文字,将月饼的形与味以及人们品尝之后的思乡之情,生动表现出来。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不仅有关中秋题材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就连四大名著中也都提到了中秋,其中《红楼梦》还出现过月饼的“身影”。“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这是第七十五回中,贾珍给贾母送月饼的描写。

古代文人笔下的中秋,诗意盎然、流光溢彩,每一首诗、每一阕词、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种情怀,而在现代名家的笔墨里变得更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丰子恺《父亲与蟹》中写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在漫话大师细腻的笔下,全家团聚、言笑晏晏的中秋之夜,令读者心驰神往。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在作家的笔下,中秋之美,美在醉人的秋色,也美在惬意的秋风里。

书香里的中秋,月更圆、饼更甜、情更浓,用心品读,满目清新,皆是美好。

作者介绍:马晓炜,供职于南京市江宁区委政法委,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苑热土”投稿邮箱:1779344140@qq.com

主编:孙晓荔

编辑:皇甫丹霖

审稿:张莹莹

二审:张居正

终审:吕金平 

(马晓炜)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