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文地理】和顺:名镇之缘
点击标题下「云南政协报社」可快速关注
和顺
大凡名镇之地,总是几分的风水佳境独在,几分的历史人文都被其占尽。因而,名镇大都会以这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独立于世。
哲学家艾思奇故居
腾冲和顺于2005年跻身“全国十大魅力名镇”之列,中央电视台魅力名镇展示专家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词这样评价和顺:“云南和顺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处,与外来的南亚文明碰撞融汇,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宽容。2005年是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顺因为在滇缅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格外受到注目。”
得知和顺获得这一殊荣的时候,我在和顺的双虹桥畔,陪着几个朋友品茶聊天,欣赏着一派夕阳朗照下了田园风光,正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听到这一消息令我惊喜不已。因为曾经有身居边城五年工作生活的经历,与斯地结下的深厚情谊,总怀着一份特殊期待。所以,这份惊喜是不言而喻的。
在那条比西北丝绸之路还早的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官马大道”旁边,就是和顺的先人最早的居地,原名“阳温墩”。后因村前小河环绕而过,更名河顺,再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日的和顺。当然,和顺真正兴盛的历史开启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戍边屯兵。四面火山环绕的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不远,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一片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碧水绕村,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我曾经无数次地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的现代路线,翻过巍巍高黎贡山,信步走进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这是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经过了六百年的不断叠加和递进才形成的一个奇迹般的古镇。依山傍水的成百幢特色民居栉比鳞次,散发着中西文化的气息,使人在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只要来过的,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感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珍藏着这样一个极品又袖珍的古镇。
和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比比皆是。一方面,是传统的古式建筑巧妙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宅院深,还有五大宗祠错落其间。一方面,是西方的现代装饰恰到方寸地镶嵌其间,天衣无缝的和谐。英国的玻璃、法国的钢窗和铁锁、美国的烤炉和保险柜、瑞士的挂钟等都令人惊叹不已。走进和顺,走进任何一个平常人家,走进某深宅大院,当你听到墙上的老钟敲响,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信手拂去楼梯转角处一架脚踏式缝纫机上面的灰尘,金属商标上用英文写着“德国制造”;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灯罩被细心的女人用棉纸裱补过,静静地放在窗台的一角;当年那些赶着马帮在外闯荡的男人集一生的财富回到家乡修房建屋,也沿着驿道驮回了“骆驼”牌的香烟,美国的压面机、印度的托盘、伦敦的牛皮箱,以及各国生产的洋碗、梳妆盒、相机、礼帽、缝纫机……游走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惊叹加迷惘,这百多年前的精美结合,如果不了解和顺的历史是很难理解眼前之景的。按照一般人的概念,这里是遥远的边地,是大山深处的小乡村,徐霞客在游记里说的“极边第一城”。但千万不要误会,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地理常识,知道这是边陲又是边境,紧连缅甸,就不会吃惊了。特别是进入那座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馆藏图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便会真正理解和顺的文化底蕴的深厚。被誉为“文化之津”的和顺图书馆建于1924年,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馆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达7万余册。其中不乏善本和珍本书籍,清代木刻版本、大型丛书为馆藏之宝。
经过沧桑岁月的积淀,这里既有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也诞生了大批精英,如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以及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辛亥元老寸尊福,被毛泽东赞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的哲学家艾思奇等。侨居海外的和顺人遍及欧、美、澳和东南亚、西亚,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而哲学家艾思奇就是一颗巨星中天,照耀千万人的思想天空,其《大众哲学》可敌三军,征服人心,给古镇增添了名气的播散和智慧的光泽。当我漫游在和顺,把真实的目光左顾右盼在古朴的房屋、精美别致的窗花雕刻、蜿蜒而散发着幽蓝之光的青石板、龙潭清波映照的元龙阁,以及为了不占街道而沿着弧线依形而建的弯楼子民居、早已被岁月的风雨弄得斑驳陆离的贞节牌坊、各条街巷口圆形的议事台……无不泛起我翩翩的遐想。和顺古镇的特殊是在于靠着一条通往夷方即缅甸的千年古道而建筑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和顺是马帮驮出来的,玉石垒起来的。
和顺,河顺!“士和民顺”,实至名归。
“文苑热土”投稿邮箱:1779344140@qq.com
主编:孙晓荔
编辑:皇甫丹霖
审稿:张莹莹
终审:吕金平
(黄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