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场“圣山与游乐场”的对话——云南油画学会艺术家费敏、王晶双个展在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南路6号翠湖宾馆A座四楼开展。本次画展是云南油画学会艺术家个案首展,共展出31幅画,其中费敏16幅、王晶15幅。展期从5月14日至8月14日。
画展现场
从2022年5月开始,云南油画学会将与中维翠湖宾馆合作启动云南艺术家个案计划,关注学会内在油画领域长期辛勤耕耘,收获颇丰的艺术家的工作状态,通过中、小型个展进行深入展示,组建策展人、艺术评论、学术委员机制,通过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对艺术家作品展开多角度解读和讨论,促进学会学术交流氛围,为社会公众呈现更多高品质的艺术呈现。
画展现场
费敏、王晶两位女性艺术家都在油画领域实践多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形成了各自的叙事结构和语言方法。二人风格差异巨大的作品,在展览上形成有趣的对话。
画展现场
费敏关注广袤辽阔的自然和栖息其间的野生动物,在她的笔下,万物被静止在瞬间。心之远方,沧海桑田,这凝固的停顿让图像的静观充满仪式感,如同对遥远世界的回望。
画展现场
王晶的绘画营造了一个童话的世界,然而不同于儿童的童话,她的童话里埋藏了太多隐秘的情感,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隐忧,对未来的观想,这一切都在舞台式的多幕剧场景中展开,令人身临其境。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个建构精神的高原,一个营造心灵冒险的乐园,展现了灵魂深处的两个世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费敏《痕迹》
在剧烈的变动中,我们会意识到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次过程,往往是几十年。由于意识的躁动不安,人们习惯于把这段可被任何粗糙意识感知到的生死阶段,认知为一次生灭,即一次生命过程,简称“一生”。而高深的禅修者可以看到生命在一秒之内发生了超过八万四千次的生灭变化,这些变化的一部分被生物学家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证实每一秒钟都有无数的细胞在我们体内完成着生死过程。这个过程除了显微镜以外,高深的禅修者可以在“定”中观察到。这种对于生命变化的认知,如何被经验为图像,并与宏观的宇宙联系在一起,进而一部分表达为对自然的关怀,费敏的作品正在回答这些问题。
对图像的观察,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熟悉和现实的经验。而费敏的图像却在熟悉经验里隐藏着非现实世界的“真实内涵”。这种真实存在于感觉器官之外,看起来显得陌生和异化。正如她画中的山川和动物,不具备常见的,也是被规范为最基本的,生命的动态特征。而是显现出静止的,深邃的,被灰色笼罩着的宁静和淡然。即便是跳跃和遨游的瞬间,也缺乏最基本的生动感。因为“动”的存在,我们无法把握图像的实在性,古典雕塑被称“凝固的瞬间”正是对这种实在性把握的焦虑。所以,费敏在图像中,把动态因素完全抹除。在去除因动而产生的幻象以后,安静的实相呈现出来,还原了在图像中因动而干扰了的实在性。无论是动物还是雪山,都成为生命的隐喻和象征,以此来启发蕴藏在生命和宇宙现象之后的真实存在。
王晶《追忆似水流年》
王晶的绘画具有典型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那些来自梦境的、潜意识的、童趣的、游戏装扮的各种形象被安放在同一个剧场里。放大的动物,表演的身体,矫饰风格的道具与环境,它们彼此间构成潜在的某种威胁或心理暗示。正如早期超现实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这些形象通常预示着内心深处的不安,对理性与秩序的拒绝。王晶的画作让人想起达利、杨·史云梅耶、弗里达,我们能从这些更具童趣的画作里看到她从超现实主义经典汲取灵感。
另一方面,在一个现代图像生产无处不在的景观社会,当潜意识与梦境已经被绚烂而碎片化的视觉表征所填满,今天的超现实主义便不再是那种针对理性启蒙革命发起批判的前卫艺术,更可能是潜意识混合着波普、媚俗、亚文化的后现代拼贴,一种被图像碎片感染后长期存在的轻微热症。因此,王晶绘画所要唤起的,与其说是梦境与潜意识,不如说是图像的游乐场。
云南网记者 熊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