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昆明文创,大有可为”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昆明官渡古镇,乌铜走银、滇派内画、云子纷纷亮相,将绚丽多彩的官渡非遗文化呈现在市民面前。
走进乌铜走银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形状各异、风格多样、制作精美的作品。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乌铜是指它乌黑的颜色和所使用的合金,走银即把银放在乌铜片上经过高温的煅烧,利用熔点的不同,将融化的银流满乌铜片上的凹槽。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繁琐,要经过冶炼、打片、放样下料、设计图案、銺刻、走银、粗打磨、器形组装等一道道复杂的工艺。
“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以及政策支持,对乌铜走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乌铜走银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说,在对乌铜走银的创新发展上,一方面通过不断研发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培养,通过“徒弟带徒”的方式弘扬乌铜走银技艺。博物馆还会时不时组织群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
把万千世界融进方寸之间,这是内画的巧妙之一。记者在官渡古镇的滇派内画艺术研究中心了解到,滇派内画不仅在创作上全力挖掘、研究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它的传承更是大胆打破传统民间艺人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做到民间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入,做到画之所到,灵感聚集、至情至性、至善至美的内画艺术境界。
视频截图
据了解,内画工艺起源于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已有百年的历史。而滇派内画技艺则是继承了鲁派的传统技法,以内画于心,外化于形,尊崇自然,立足于滇文化。以特制的云南金竹为细笔笔杆、颜料为本土矿物质所制,在其特制的器皿内反向作画。
“在我看来,滇派内画只是一个载体。”国家非遗传承人、创立了滇派内画技艺的孙鸿雁表示,它用滇派内画中特殊技艺表现形式,来承载云南的文化内涵,从而支撑云南的产业发展。现在掌握内画这门技艺的人员已有200余人,订单量也达到了一年3000到5000件。
文化要怎样传承和发展?孙鸿雁认为,要在传承、研发和创新滇派内画的基础上,走特色路,并且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和文旅产业相结合,让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创新的同时,挖掘云南本土文化、本土资源,深深植根于云南这片艺术的天堂。
视频截图
“云子虽小,却能为国争光。”这云子,说的就是被誉为“棋中圣品”的云南围棋子。记者在官渡古镇云子博物馆了解到,在坚守传统制作工艺、保证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云子的现代化步伐从未停止。
云子是云南围棋子的简称,并且特指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原云南围棋厂)生产的云子牌围棋。云南围棋子的制作历史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目前云子已经成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博物馆的后院,记者见到了正在晾晒的云子,白字温润如玉,黑子乌黑透碧。厂房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制作云子的第四步──滴子,只见工人将熔炼好的配料用一把长柄勺子滴在特制的容器内,待它们冷却之后,由其他工人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据了解,目前云子是国内屈指的高级实用器材,是第二季人机大战、61届欧洲围棋大会、两届中国围棋大会和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指定用棋。
云子传承基地生产部副部长刘廷举向记者介绍,云子以稀有的矿物质原料为主要原料,加以其他辅料,经过1200度的高温熔炼,从选料、配料、融料、滴料,到打磨、清洗、晾晒、分拣、包装入库等12道工序,道道严格,用三四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颗棋子。
目前,云子结合时代潮流的发展,不断拓展云子品牌系列产品,积极研发与云子有关的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包括珠宝首饰、服饰、饮品等,现有云子挂件、云子书签、云子包、云子沱、云子罐茶等相关衍生文创产品数件,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云南网记者 赵岗 实习生 朱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