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热点专题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看保山】保山博物馆:各民族的团结奋进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6日 18:29:29  来源: 云南网

  11月25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看保山”媒体采风活动的记者们走进保山市博物馆,建党100周年主题展览、保山通史展、保山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等都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各族群众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携手并进、肝胆相照,一段段民族团结奋进的篇章正在续写。

  未入展厅,便可看到浮雕“九隆传说”“丝路双虹”“永昌象耕”“强渡怒江”,浮雕刻画了不同历史时期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境,代表着保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四个代表性事件。耳边不时响起几首动听的歌曲,这是由保山籍歌手孔庆学和张晓娇演唱的《三声鼓响幸福来》和《十唱共产党》。

  一水同源 各族群众亲如手足

  保山,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团结和睦、亲如手足,共同谱写保山历史发展的不朽篇章。无论是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方式,还是传统文化艺术、社会道德规范等,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借鉴。

  在永昌展厅内,讲解员详细讲述了永昌文化发展内涵,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吸纳了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处一隅而观全局”,可以看出保山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发展史。

  永昌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经云南西部前往缅甸、印度的主要路段,永昌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互赢之路,更是一条民族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路。古道形成于战国中期,至民国滇缅、中印公路开通后被废弃,前后沿用了约2400年时间,千年来,永昌古道来往的各类物资,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也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促进了文化交流。来往的商帮由汉、藏、白、回、彝、纳西、普米、傈僳等民族的群众组成,路途跋涉,他们相依共存、团结协作,培养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马帮精神。

  共御外侮 各族同胞祸福与共

  走进“抗战中的保山”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保山各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卫家国的场景,交军粮、供应物资、改建滇缅公路和机场、征调民夫、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各族群众为抗战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介绍,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为打破困境,滇西各族人民组成20万人筑路大军,用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筑就全长1146﹒1千米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物资运输的生命线,为守边卫国贡献了滇西力量,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还原、一件件战时的老物件,都记录着各族群众祸福与共、休戚相关的思想意识,凝结了守望相助、急难相扶的兄弟情谊,形成了政治上团结一致和共御外侮的共同行动,凝聚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

  共居共融 书写民族团结篇章

  保山共有14个民族乡镇,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与汉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态,同时也形成了结成共融共享共建的“地域共同体”,在思想上铸牢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记者们一行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展览充分展示出各世居民族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有苗族织布工艺、彝族刺绣、傣族泼水节、阿昌族的婚庆习俗、传统建筑模型、民间戏曲等,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但这并非是某个民族特有的,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风俗也逐步发展演进,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加,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保山民族工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保山的历史,是各民族一起书写的;保山的未来,也将会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云南网记者 时光远 王睿妮

责任编辑:赵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