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缝合线”“生命的避难所”“人类的双面书架”“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高黎贡山的美誉不胜枚举,这里集中了举世罕有的生物多样性、雄奇壮美的地质景观以及遗世独立的文化形态。
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世界上最大的杜鹃王、世界上单位蓄积量最大的秃杉林、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南方丝绸古道、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这里有中国特有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也称天行长臂猿),这是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命名的长臂猿科新物种;这里还是中国鸟类种类数量最多的保护区,位于高黎贡山东麓的百花岭村被称为“中国五星级观鸟胜地”“中国观鸟的金三角地带”“飙鸟的最好地带”……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5年来,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经验,成为我国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例证。
护林员在高黎贡山野外巡护。 供图
一条生物走廊带,破解自然保护区生境破碎化的世界难题
“生境破碎化和孤岛化,是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生物走廊带。”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蔺汝涛曾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工作多年,对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的成功建立感受颇深。
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也称赧亢生物走廊带,位于高黎贡山山脊新保腾公路(S317公路)与老保腾公路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体。
“1996年之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片区之间是不相连接的。经多年的保护和科研监测,工作人员发现,两个保护区互不连接导致了保护区生物不能有效交流,形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状况。”保山市林业和草原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李正波介绍。
1996年10月,经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提出,邀请有关专家论证后,上报原保山市人民政府(现隆阳区人民政府)、原腾冲县人民政府(现腾冲市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4847.9公顷的国有林建设为生物走廊带,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统一管理。同时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赧亢、整顶两个管理站,专门对生物走廊带进行管理。
“建立生物走廊带并纳入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成功实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牵手’。”蔺汝涛说。
通过20多年的建设和管理,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建设成效显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增长,野生动物的野外遇见率有了明显提高。
“物种从两个自然保护区相互迁出迁进,真正形成了南北过渡、相互交汇的野生动物通道。”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局长刘勇表示,最近几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特有的高海拔地段的小熊猫,经常会沿着生物走廊带定居到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低海拔地区的蜂猴,也会沿着生物走廊带来到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活。
“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的建立,不仅使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还使物种多样性不断增加。目前,生物走廊带内的菲氏叶猴从4群130只增加到8群300多只。”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古城山管护站站长杨荣庭感慨地说。
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的建立首次打破了国内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壁垒,被中外专家高度评价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生物走廊带建设成功的典范。
菲氏叶猴。 通讯员 胡兴润 摄
一片世界单位蓄积量最大的人工秃杉林,见证人工造林奇迹
秃杉,针叶常绿乔木,树高可达70米,胸径可达2.5米以上,树冠塔形。它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林中“活化石”之称,分布于滇西南的腾冲、龙陵以及滇西怒江流域的贡山、福贡和澜沧江流域的兰坪、云龙等地。
“在全国范围内,秃杉属于国家首批八个一级濒危珍稀植物之一,目前仍然处于濒危状态。”蔺汝涛说。
然而,记者近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腾冲境内的天台山山腰,却见到了一片闻名世界的活立木储量居世界第一的万亩人工秃杉林。
这里的秃杉林树龄久远,分布着中龄林(25年以上)到过熟林(80年以上)的不同龄级秃杉林。单位蓄积量大,共768株,蓄积量达6000立方米。
野生秃杉早在1983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极其珍贵。高黎贡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内的天台山人工秃杉林更为世人瞩目,在全国秃杉种质资源中居重要位置。
据记载,20世纪20至30年代,有两位道人在天台山道观前海拔2200米的地方开始种植秃杉,他们立志要将天台山打造成秃杉萦绕的名山。从1933年起,这两位道人在天台山半山腰及孤峰四周坡地,种下了第一批秃杉3000余株。经精心管护,成活2000余株。此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片秃杉林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规模。
如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界头管护站沙坝护林点的工作人员守护着这片秃杉林。多年来,护林人员通过开展保护区资源巡护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监测等系列工作,使生态环境日益提升,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
除了天台山的万亩人工秃杉林外,目前,腾冲市累计种植秃杉林面积200多万亩。
高黎贡山大树杜鹃回归种植。 记者 李建国 摄
一片世界纬度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让世人流连忘返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百花岭雨林谷游憩展示区,深藏着一片世界纬度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这片雨林分布在百花岭澡塘河海拔1300米至1500米范围内,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
9月29日,记者跟随“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了这片梦幻奇妙的热带雨林,近距离感受到天然纯洁的森林温泉、清澈明亮的瀑布叠水,还有随处可见的大型木质藤本。
据介绍,早在2009年,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专家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百花岭发现这片新的热带雨林,认定这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纬度、海拔最高的热带雨林。
这片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层次结构复杂。林内可见乔木树种巨大的板根,大型木质藤本比比皆是,林中树干和枝条上天南星科、胡椒科附生植物很多,林下大叶草本植物如野芭蕉、穿鞘花等十分丰富,热带雨林特点非常明显。这片热带雨林在植被分类上为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的沟谷雨林类型。
“高黎贡山热带雨林的发现对滇西地质板块北移、随喜马拉雅运动的地形抬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李正波说,高黎贡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丰富的气候资源形成了丰富的土壤资源,使同一座山同时拥有热带、温带和寒带的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共繁共荣,生物资源异常丰富。
在探访“世界物种基因库·穿越高黎贡”的过程中,全程陪同采访的李正波谈起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如数家珍,一脸自豪。
“1995年12月8日,在高黎贡山东麓的百花岭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2012年11月28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成立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所自然学校——高黎贡山自然学校……”李正波说,这些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为高黎贡山建设国家公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4月,云南省启动了高黎贡山综合科学考察暨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保山市积极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完成了初步规划、7个专题科学考察、边界校核等工作。”蔺汝涛表示。
高黎贡球兰。 记者 李建国 摄
一种近地保护模式,让高黎贡山大树杜鹃实现回归种植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江源头大树杜鹃科考展示区内,生长着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科植物——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是杜鹃花科中全球现存最高大的乔木树种,世界植物界极为珍贵的树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具有代表性的明星物种,高黎贡山特有种,属于极小种群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副局长段绍忠说:“目前,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仅有1000余株,其中一株树龄在600年以上,被植物学界公认为‘世界大树杜鹃王’。”
据2014年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调查,含幼苗在内,现仅存大树杜鹃1771株,生长在千峰叠翠的高黎贡山半山腰。大树杜鹃之所以珍稀,除了对海拔有严格要求外,也因为它自然繁育非常困难。
高黎贡山大树杜鹃。 供图
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合作,加强了对极小种群物种大树杜鹃的保护工作,不断探索大树杜鹃的保护模式,从近地保护、人工繁育到回归种植、迁地保护,均取得很好的成效。
陈映照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腾冲分局的高级工程师,从小在高黎贡山脚下长大的她,于2014年接过了研究保护大树杜鹃的重任。
9月27日,记者跟随陈映照来到位于腾冲市曲石镇林家铺大树杜鹃回归种植试验基地。面对一片长势良好杜鹃树苗,陈映照自豪地告诉记者,2017年8月,腾冲分局将人工繁育的大树杜鹃优质树苗,首次移栽到与大树杜鹃原生地生境相近的林家铺,进行回归种植。第一批栽种80株,现存活48株,存活率60%,最高的已有50厘米至60厘米。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存的大树杜鹃仅分布在高黎贡山的极小区域,共1000多亩。”陈映照说。
“试验证明,林家铺比较适合大树杜鹃生长。”陈映照介绍,目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成功繁育出大树杜鹃幼苗,今年5月,又将300株幼苗交由腾冲分局在高黎贡山进行回归种植。其中100株移栽到腾冲市高黎贡山植物园,200株依旧移植在林家铺。
“这是自然保护与人工繁育相结合,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保护和种群恢复的一次有益尝试,促进了高黎贡山野生动植物近地保护基地建设步伐。”蔺汝涛表示,目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的近地保护、回归种植模式已写入云南省和国家的极小种群保护规划纲要,为全国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案例。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赵丽槐